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证实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防治胃癌的机制。方法采用微阵列技术对罗格列酮体内干预的大鼠胃癌实验模型进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筛选PPARγ配体抗肿瘤新的靶基因并予验证。结果采用微阵列技术在大鼠胃癌组织中筛选出79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RSG处理组大鼠胃癌组织中DLK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NNG诱癌组。同时我们检测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DLK1的mRNA水平,发现胃癌组织中DLK1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罗格列酮诱导AGS细胞PPARγ及DLK1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PPARγ桔抗剂GW9662能阻断罗格列酮诱导DLK1表达的作用。结论罗格列酮通过PPARγ依赖途径诱导AGS胃癌细胞DLK1的表达,诱导DLK1表达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胃癌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明显,患者恢复良好14例,轻残4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去大骨瓣减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能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皮肤钙质沉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皮肤钙质沉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头皮皮肤钙质沉着症为外伤性皮肤钙质沉着症,经皮肤扩张及皮瓣转移修复的手术方法治愈;另1 例为特发性阴囊皮肤钙质沉着症,因局部阴囊皮肤修复难度较大而放弃手术治疗.结论:皮肤钙质沉着症为临床少见病,组织病理活检可确诊,手术治疗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切除范围要足够以免复发,一期皮肤扩张器埋植,二期皮瓣转移修复对头皮病灶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4.
【摘要】〓目的〓评估腋窝皮肤横形皱襞切口超薄皮瓣法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对87例腋臭患者,采用腋窝皮肤横形皱襞1~2个长2.5~3 cm切口,浅筋膜层分离并掀起皮瓣,直视下修剪去除大汗腺组织并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形成超薄皮瓣的方法治疗腋臭。结果〓除2例患者约2 mm宽皮缘轻微裂开、1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外,其余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均无血肿、积液、感染、伤口裂开、皮瓣坏死等发生。随诊6~12月,全部患者双侧腋窝无异味残留,腋毛明显减少,外观良好,效果满意。结论〓腋窝皮肤横形皱襞切口直视下超薄皮瓣法治疗腋臭,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安全而有效的腋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40例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子支气管镜下肉眼所见病变性质将肺癌分为新生物组、浸润组、外压组、炎症组、未见异常组。对电子支气管镜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子支气管镜确诊肺癌137例,诊断率为57.1%(137/240)。新生物组确诊肺癌88例,诊断率95.7%(88/92);浸润组确诊肺癌20例,诊断率83.3%(20/24);外压组确诊肺癌14例,诊断率52.2%(14/61);炎症组确诊肺癌12例,诊断率36.4%(12/23);未见异常组确诊肺癌3例,诊断率7.5%(3/40),各组诊断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镜下所见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肺癌的病理类型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6.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颅脑外伤后并发脑积水1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颅脑外伤后继发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治疗。结果本组19例患者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侧脑室均有缩小,意识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患者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内积血,是引起创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患者致残的重要因素。及时复查CT正确诊断并采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治疗,是改善创伤性脑积水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嗜酸性胸腔积液约占胸腔积液的3%~8%,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而是一临床综合征,可见于多种疾病。在我国寄生虫感染是一个重要的病因。此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68.
大鼠GLUT1基因的扩增及其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携带大鼠葡萄糖转运体1基因(GLUT1)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获取大鼠GLUT1基因全长cDNA,将其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中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lut1,经酶切后与线性化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no-X体外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1,酶切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重组腺病毒在HEK293细胞中反复扩增数代后,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经PCR分析及DNA测序显示GLUT1 cDNA序列正确;筛选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1后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病毒,包装后冻融细胞行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结论:成功扩增了大鼠GLUT1基因并构建了携带大鼠GLUT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这有助于研究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元死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69.
足趾移植手指再造这一术式有较悠久的历史:最早由Nicoladons于1898年提出,通过足趾带蒂移植来再造拇指,但手术需分期进行,患者痛苦较大,功能和外形较差;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Free-man应用第2足趾带蒂移植再造拇指,术后形态及外形尚好。我国则由杨东岳,汤钊猷在1966年首先在国际上应用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获得成功。由于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形态和功能均优于其他再造方法,此术式逐渐成为手指再造中优先选用的术式。外伤致多个手指缺损,造成手畸形和手功能部分丧失,一般都需要行手指再造修复治疗。但再造手指与供趾的选择、血管吻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HBDTT)的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与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C)的CT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江门市新会中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HCC伴HBDTT患者42例(HBDTT组)及hilar CC患者51例(hilar C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hilar CC组相比,HBDTT组男性、乙型肝炎病史、上腹部疼痛比例较高,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更为常见,而hilar CC组CA19-9、癌胚抗原(CEA)升高患者更多(均P<0.05)。两组CT征象在是否同时累及肝实质及胆管、门静脉期“快退”、胆管壁增厚、血管癌栓及脾大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项征象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2.4%~98.0%),其中前3项诊断敏感度较高(100.0%、92.9%、85.7%)。结论利用CT可以对HCC合并HBDTT与hilar CC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病变同时累及肝实质和肝门部胆管、门静脉期“快退”及胆管壁不增厚是HCC伴HBDTT的特征性征象,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水平升高等综合分析对鉴别HCC伴HBDTT与hilar CC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