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包皮环切术后难治性并发症综合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0例包皮环切术后难治性并发症患者.其中,5例隐匿型阴茎行隐匿型阴茎矫正及局部皮瓣转移术;1例阴茎扭转行皮肤松解皮瓣转移术;1例尿道外口狭窄行尿道外口开大及皮瓣转移术;1例包皮过短行阴囊皮瓣修复术;2例龟头、阴茎部分坏死的患者行阴茎延长及皮瓣转移术.结果 本组共10例患者.随访2个月至6年,术后阴茎隐匿、阴茎扭转偏斜及尿道外口狭窄均获得矫正,排尿通畅,阴茎勃起时无疼痛及牵扯感;2例龟头、阴茎部分坏死的患者,术后均可站立排尿,阴茎长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效果满意.结论 针对包皮环切术后发生的难治性并发症,需要根据其不同的并发症特点,结合具体的功能需要及相应的美学特点进行皮瓣转移术,并联合其他整形外科的特殊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制作的复合型人工骨预制体在个性化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骨缺损的患者利用复合人工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对颌面骨缺损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成型机、复合人工骨材料及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后制成三维颌面模型及个性化的颌面骨预制体.术中在模型指导下将颌面骨预制体精确定位与固定。其中3例并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则予同期或二期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全部颌面预制体术中能准确快速的就位及固定.无预制体断裂等发生,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血运良好.除1例经口内切口患者术后部分伤口裂开予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外,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至4年,无预制体移位、排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颌面外形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应用CAD/CAM制成的个性化复合材料颌面骨预制体能达到颌面骨缺损的精确重建.有效地解决植入体塑形困难.简化了手术程序及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明  何涛  黄红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3-26,i0002
目的:探讨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不同条件下定向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5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通过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体外直接诱导以及与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不同比例(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数量比,共培养诱导分为4:1组、2:1组以及1:1组。每6孔作为1个诱导组,每孔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终浓度为1&;#215;10^8L^-1,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相应终浓度分别为0.25&;#215;10^8L^-1、0.5&;#215;10^8L^-1及1&;#215;10^8L^-1)进行共培养两种方法诱导干细胞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培养2d后的细胞爬片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全程避光进行。完成染色后,立即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检。每孔爬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出每孔中Hoechst33342与FITC(或Cy3)双阳性细胞数及Hoechst33342单阳性的细胞数的比值以计算每孔的诱导率,应用SPSS软件进行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生长特性、形态及鉴定:组织块贴壁后细胞渐游出,呈梭形或长条形,原代细胞汇合90%约需16~19d,传代后生长加快,90%汇合时1:2传代后约3d可再次传代。细胞融合时呈现典型的“峰-谷”样形态。传至10代之后细胞生长放缓,胞体渐变宽大,胞内颗粒增多。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特异性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见绝大部分细胞呈阳性。②直接诱导以及共培养诱导的初步分析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细胞核标记良好,诱导后见胞浆表达多量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与阳性对照组相似;高倍镜下可清晰见平滑肌肌动蛋白肌丝,而阴性对照组只有核显色,无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表达。③不同组别诱导率方差分析S-N-K检验得各组总体均数差异性检验的(F=44.83l,P〈0.05),表明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共培养1:1组效率最高,依次是共培养2:1组、共培养4:1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最低,后两者间诱导效果在统计学上无差别。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添加生长因子和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分化为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其中以共培养的方法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截瘫伴发耻骨骨髓炎发病率低,临床上极为罕见,容易被误诊。对于女性患者,容易被误诊为“泌尿系感染”。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细致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6.
尿道下裂分型及与外生殖系统畸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分型及与合并外生殖系统畸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632例尿道下裂患者资料,分别统计各型尿道下裂的比例及合并外生殖系统畸形的比例,采用精确概率法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32例尿道下裂患者中,轻度尿道下裂80例(12.6%),中度144例(22.8%),重度273例(43.2%),特重度135例(21.4%).发生阴茎阴囊转位、隐睾、鞘膜积液、隐匿型阴茎、假阴道等外生殖系统畸形共184例次,合并畸形157例,占24.8%.尿道下裂分型与总体畸形、阴茎阴囊转位、隐睾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呈正相关;而尿道下裂分型与鞘膜积液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道下裂患者以中度以上者占多数,以合并阴茎阴囊转位者最常见,其次为隐睾、鞘膜积液;尿道下裂越严重,合并外生殖系统畸形的概率及发生阴茎阴囊转位、隐睾的概率越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ype of hypospadias and external genital system malformations. Methods From Jan 2000 to Oct 2009, the data of 632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ypospadias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all types of hypospadias and the frequency of external genital system malform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all cases, 12.6% exhibited mild hypospadias, 22. 8% moderate, 43. 2% severe and 21.4% had extremely severe hypospadias. On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cases with external genital system malformations were classified into penoscrotal transposition, cryptorchidism, hydrocele of tunica vaginalis,concealed penis and pseudovagina. The probability was about 24.8% (157 cases) of 632 patients with hypospadia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type of hypospadias with total malformations, penoscrotal transposition, cryptorchidism. Conclusions In this patient cohort, moderate and severe hypospadia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hypospadias. Penoscrotal transposition was the most frequent external genital system malformation in hypospadias, followed by cryptorchidism and hydrocele of tunics vaginalis. More severe hypospadias is accompani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the external genital system malformations, penoscrotal transposition and cryptorchidism.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单腔双扩张器重叠埋置与单个扩张器埋置术的皮肤扩张率与即刻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差别.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2例共39处需行扩张器埋置术者,于24处单腔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15处单腔埋置1个扩张器.采用“湿布样”法测量扩张皮瓣的面积,同时测量手术时需要分离的皮下囊腔面积大小,即扩张皮肤的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二期手术前在扩张皮瓣的中央取两定点距离5 cm,取出扩张器后,再次测量这两定点的距离,采集数据并计算扩张皮瓣的即刻回缩率.结果 在扩张周期(P=0.06)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单腔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组与单腔单扩张器埋置组的皮肤扩张率分别为(3.5±0.9)%和(2.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的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分别为(30.3±0.8)%和(3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与扩张周期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68.结论 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的手术方法增加了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较传统方法相差无异,所以可供利用的扩张皮肤量绝对数增加了,同时减少大面积缺损时反复扩张的次数,特别适用于乳突区,超过周径一半的四肢缺损以及大面积躯干病变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尿道下裂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情况和两者的关联性. 方法 调查254例尿道下裂患儿上睑下垂的发病率和程度,与普通人群上睑下垂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尿道下裂与上睑下垂发病率和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尿道下裂患儿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4.72% (12/254),高于普通人群的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上睑下垂5例,中度5例,轻度2例.后段型尿道下裂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8.51% (8/94),高于前、中段型的2.50%(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段型尿道下裂重度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2.13%,与前、中段型尿道下裂的1.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尿道下裂生殖系统外的常见合并畸形.尿道下裂的程度与上睑下垂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与上睑下垂的程度无明显相关.2种疾病可能有共同的致病或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氧化锆陶瓷与三种树脂粘接剂粘接剪切强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适合牙科氧化锆陶瓷的粘接材料。方法将烧结后的氧化锆陶瓷片分为3组,每组32片,分别采用三种自酸蚀粘接剂RelyX Unicem、PanaviaTM F、Superbond C﹠B与喷砂后的氧化锆陶瓷片粘接,水浴24h和水浴30d后,测试其粘接剪切强度。数据用SAS9.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粘接断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PanaviaTMF树脂粘接材料粘接强度最好,分别为(31.36±3.49)MPa(水浴24h)、(29.52±3.44)MPa(水浴30d)。Superbond C﹠B能够取得较好的初期粘接强度(31.85±3.61)MPa(水浴24h),但水浴30d后明显下降至(21.32±2.58)MPa,P〈0.05。RelyX Unicem的初期(水浴24h)粘接强度最小为(13.29±3.05)MPa,P〈0.0001,但水浴30d后粘接强度为(12.06±2.28)MPa,未见明显降低,P(0.05。结论含有MDP磷酸单体的树脂粘接材料可以使牙科氧化锆陶瓷获得最好的粘接效果。使用不含无机填料的化学固化型纯树脂粘接剂可以取得较好的初期粘接强度但长期效果欠佳。一步法自酸蚀树脂粘接剂虽然没有很高的初期粘接强度,但粘接效果尚能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浅谈脑分水岭梗死( CWI )的病因、治疗及愈后。方法回顾5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结果皮层前型11例,占21.1%,病灶在ACA和MCA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轻偏瘫、偏身痛觉减退、智能减退等症状。皮层后型14例,占26.9%,病灶在MCA和PCA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或腔隙型(直径在2 cm以下的小病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盲等症状。皮层下型27例,占51.9%,病灶在ACA、MCA、PCA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临床表现为轻偏瘫,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率较高,是脑梗死中的重要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头CT及MRI可确诊,并通过TCD、头颈CTA、DSA可明确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防止和减少脑分水岭梗死进一步加重,同时对容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血液状态异常等重要发病因素能够提前预见积极防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