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402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植骨方式及材料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26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获得2年随访的268例,根据植骨方式及材料分为4组,A1组:PLIF(椎间cage);A2组:PLIF(椎间自体骨);B1组:PCF(椎间cage);B2组:PCF(椎间自体骨)。比较手术时间、融合率,复位丢失率,椎间隙高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显示,四组均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各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植骨后6个月随访,环形植骨(椎间自体骨)组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个月随访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环形植骨融合组的复位丢失率小于椎问植骨融合组,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小。结论:各组方法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环形融合(椎间自体骨)短期内可取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长期观察复位丢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翻修方式: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采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34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1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13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6例,神经根粘连6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遗漏5例,椎间隙感染4例,内固定失败3例。随访14~132个月,再手术前VAS评分为(8.9±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51.4±6.9)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6±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7.7±3.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的原因很多。再手术时正确分析其原因,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3.
脊柱结核是导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感染时年龄、累计节段数、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以及"脊柱危险体征"等。尽管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脊柱结核患者,后凸畸形会继续进展,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后凸畸形。进而出现外观、心理、肋骨-骨盆撞击、心肺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脊髓压迫等一些列问题。治疗前椎体丢失高度和"脊柱危险体征"的X线征象有助于预测未来畸形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全面认识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形成以及尽早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阻止后凸畸形的形成并减少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和迟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Kümmell病患者,均行单侧或双侧椎体成形术,术前CT测量"真空样"改变的体积、位置;椎体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骨性穿刺点与椎体"真空样"改变处连线的夹角,确定穿刺方向。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应用X线片评价骨水泥以及骨折椎体情况。结果:随访1537个月,平均25.4个月,骨水泥位置良好,病变椎体无再骨折,骨水泥与椎体界面无透亮区。其中行单侧穿刺73.2%(41/56),双侧穿刺26.8%(15/56)。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双侧穿刺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骨水泥注入量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各随访阶段VAS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Kümmell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经过术前详细的CT定位单侧穿刺可以获得很好的骨水泥分布,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双侧穿刺,但是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细胞电镜超微结构病理变化与核磁共振(MR I)信号强度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行椎间盘切除术,术前进行MR I检测,术后取出的髓核组织,处理后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108例患者,MR I信号强度Ⅰ级:其髓核组织中形态正常的髓核细胞数量较多,细胞周围胶原纤维排列规则。MR I信号强度Ⅱ级:髓核中细胞数量较Ⅰ级略有减少,部分胶原纤维出现扭曲、钙化。MR I信号强度Ⅲ级:髓核细胞数量稀少,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变或死亡,其周围胶原纤维短小、变性,排列紊乱,出现融合、钙化。结论:MR I髓核信号强度等级与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腰椎间盘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6月间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病人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45例中依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椎间360°融合手术18例,保守治疗27例。所有病例全部进行了MRI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随访手术组和保守组的疗效。[结果]45例中2l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21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中18例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0个月),术后1l例病人腰痛完全消失(11/18,优:61%),4例疼痛基本消失(4/18,良:22%),3例腰痛无变化(3/18,差:17%);3例诱发痛阳性的病人和24例诱发痛阴性的病人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1例腰痛完全消失(1/27,优:4%),10例疼痛基本消失(10/27,良:37%),16例疼痛没有变化甚至加重(16/27,差:59%)。[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可以消除病人的疼痛,近期效果比保守治疗好。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回顾性分析Apifix与Simmons方法在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寰枢椎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减压,后路融合、Apifix或Simmons内固定,Apifix29例,Simmons32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11—65岁,平均35.9岁。寰枢椎脱位23例,新鲜齿状突骨折1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9例,先天性脱位5例,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单侧椎弓骨折3例,一侧关节脱位2例。结果:Simmons组椎体移位1例,植骨未融合2例,钢丝断裂2例。术后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两者无差异。结论:Simmons对旋转和侧移位控制能力差,无法控制平移;Apofix与之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件.方法 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6岁.陈旧性外伤性13例,类风湿性2例,先大性齿突游离l例.颈前路松解取仰卧位,头颈稍过伸并偏向左侧约30°.取下颌角下方2 cm与下颌水平平行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并沿胸锁乳头肌内侧缘延长到C4水平一斜形切u.分离显露至寰椎前弓至颈3椎体.切除双侧寰枢关节的关节囊、齿突与寰椎或枢椎的纤维瘢痕组织,切断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牵引复位,牵引重量2 kg,颈部过伸位,如果不能复位,则以0.5 kg逐渐增加重量,时间间隔为10min,以便观察电牛理的变化.复位寰枢椎,待复位满意后颈围保护下翻身,再次在"C"型臂X线机下监视,调整头架,观察寰枢椎位置满意后,用lkg重量颅骨牵引,维持头颈的稳定性.一期后路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1年内每3个月米院复查,1年后每6个月米院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5~40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16例复位满意.12例术前有脊髓症状者JOA评分术前平均8_3分,术后6个月甲均13.9分,平均改善87.5%.结论 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半脱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0.
自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5月间采用TSRH (美国枢法模产品 )、RF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器械 ,同时于椎间植入双cage (椎间融合器 :美国枢法模产品 ) ,治疗腰椎滑脱 31例 ,经随访证实疗效满意 ,达到对腰椎滑脱行减压、复位、固定、融合四大原则。1 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中 ,男 17例 ,女 14例。年龄 :2 7~ 5 8岁 ,平均 4 7岁。滑脱性质 :峡部裂为 2 0例 ,退行性变为 11例。滑脱节段 :L4、519例 ,L5S112例。按Meyerding分类法 :Ⅰ度滑脱 2例 ,Ⅱ度滑脱 2 1例 ,Ⅲ度滑脱 8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下腰痛或下肢放射痛 ,9例有间歇性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