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3例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病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2.
眩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性疾病之一,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4岁以上的普通居民中20%~30%有过头晕、不稳或视物旋转的经历。由于眩晕和头晕定义模糊,通过病因来鉴别两种症状性疾病存在困难,所以临床和科研中容易将两者混淆。2009年Barany协会提出的前庭症状分类中将眩晕定义为没有自身运动时所感到的自身运动错觉或正常头部运动时感到的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而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并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错觉。眩晕和头晕均是一种症状学的定义,用于描述不同特点的前庭症状,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眩晕常由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视觉源性、心血管系统、全身系统性疾病或颈椎相关疾病引起。颈性眩晕往往伴有慢性颈痛,多在颈椎旋转后发作(不伴有眼球震颤),有颈椎骨关节炎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笔者从近年文献中总结归纳,详细地对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典型临床表现、常用临床检查方法以及诊疗流程进行总结,期望能提高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移植日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否影响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5月—2017年8月1 636例FET周期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日是否注射h CG分为hCG组(1 084例)和对照组(552例),分析2组患者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结果: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时间、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移植胚胎期别进行卵裂期、桑葚胚期、囊胚期胚胎移植亚组分析后,2组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移植胚胎数以及移植优质胚胎数是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而年龄是影响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活产率越低。结论:FET移植日注射h CG对妊娠结局没有显著的影响,年龄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 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56.
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TCS)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94例患者采用显微松解术于术前1周及术后3~6个月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80例(85.1%)TCS患者存在下尿路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A组(有下尿道症状组)均存在神经源性损害;B组(无下尿道症状组)14例中11例存在神经源性损害。A组和B组膀胱输尿管返流率分别为43.8%和14.3%。α组(无上尿道损害组)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为45cmH  相似文献   
57.
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与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毅  唐涛  徐林  崔寿昌  周钧  田罡 《中国骨伤》2001,14(11):646-648
目的:分析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探讨治疗方法。方法:随诊病例23例,了解初次治疗及本次术后1年以上情况。结果:除解剖因素外,均有治疗不当因素。如治疗方式失误,内固定材料欠,外固定与功能练习不正确等。经切开腹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治疗这种陈旧骨折,骨折全部愈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68.3%,肘关节功能优良率72.7%,结论:Russell-Taylor(R-T)肱骨髓内钉用于肱骨干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效果良好,关节功能恢复与初次治疗成功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以随访方式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果切断术(SPR)解除脑瘫痉挛,改善功能进行疗效观察。方法:自1990年5月始采用SPR治疗的825例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脑瘫患者。病理类型:痉挛型661例,僵直型52例,混合型112例。病因:绝大多数病例为早产,产后窒息,难产,持续黄疸等。痉挛程序:Ⅲ级-Ⅴ级。下肢实用能力等情况:独立行走129例,简单介助行走143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275例,双下肢交替爬行122例,上肢助力式爬行或不能爬行156例。治疗方法及其技术改进:根据术前判断下戏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和下肢主要畸变施行功能性SPR;混合性脑瘫SPR同时选择部分神经节段行SAR;上肢痉挛较重,是痉挛影响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动作的脑瘫行CSPR;保留L4椎板和LR-SRR技术;部分病例应用射频技术,术后术后的康复措施应用;SPR后功能训练3-6个月后,针对固定的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肌张力情况,Ⅰ级672例,Ⅱ级10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10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31例,流口水减轻或消失70例。眼外斜视减轻132例。发音改善72例。腰骶段SPR上肢痉程度减轻67例。行走功能改变:在介助行走418例病例中263例变为可独立行走,爬行278例病例中91例可独立行走,52例可借助站立或行走。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PCT在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阳性临界值。方法采用德国BRAHMS PCT-Q检测试剂盒,对2423住院新生儿进行PCT水平检测,其中新生儿脓毒症阳性625例,非脓毒症1798例。结果用PCT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粗符合率分别为96.84%、91.40%、81.03%、98.71%、11.26、0.035和92.90%。脓毒症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CT≥0.5ng/ml为阳性标准对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 PCT≥0.5ng/ml可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脓毒症的实验室检查的早期特异性阳性临界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下肢功能特别是独立行走能力的关联。方法以量化功能的方式评估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下肢功能。将爬行功能分为A~D4个等级,同时将下肢功能分别量化,观察各级患儿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并统计分析术前、后的功能差异。结果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与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