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综合类   15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AICI)不同时段的CT表现。方法 AICI129例,按发病时间和首次CT检查结果,CT分为5期:(1)HAP:超急性期6h之内,56例;(2)AP:急性期7-24h,24例;(3)SAP;亚急性期2-7d,27例;(4)SP:稳定期8-14d,7例;(5)CP;慢性期15d以上,15例,对复查病例出现的征象变化分列为5种;首次出现新病灶,原病灶扩大或增加,原病灶无变化。原病灶消失,仍然阴性等,其中以前两种变化列为阳性率统计;并按复查时间的先后分别设置四个时段;A:24h之内,B:2-7d,C:8-14d,D:15d以上。结果 首次CT检查发现病灶总阳性率为58.91%;各期的阳性率分别为:HAP21/56例,37.5%;AP14/24例,58.33%;SAP21/27例,77.78%,SP5/7例,71.43%,CP15/15例,100%,按四个不同时段复查结构显示阳性率的出现与随诊时间存在差异。结论 AICI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CT表现,首次CT检查结果仅能说明病灶的阶段性改变;建立不同时段的CT复检制度既有利于发现新病灶及观察原病灶的变化,也有助于临床对病灶的变化和归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局部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例病灶合并导管原位癌,1例并黏液癌,1例并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14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脉管内出现癌栓。乳腺内病灶MRI强化方式表现为以肿块样强化的病灶18个,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呈不规则或呈见毛刺,边缘强化较内部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早期明显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C)显示均为流出型曲线;呈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例,分布形态呈段样分布(2例),呈区域分布(2例),病灶内部强化不均匀,TIC显示3例流出型,1例平台型。MRI显示腋窝可疑转移淋巴结17(21)例,12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达为70.5%。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MRI表现高度提示病变的恶性特征及淋巴脉管转移特点。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胰腺癌的诊断及胰周血管侵犯的判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病灶各期强化特点及血管受侵的情况,并与手术记录对照.结果 21例胰腺癌均表现为胰腺肿块,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病灶,增强后呈相对不均匀强化,境界模糊,以胰腺实质期显示最明显,17例CT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15例与手术探查相符.4例CT未发现血管受侵犯病例中,2例手术证实有血管受侵.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胰腺癌肿块,在三期增强造影中,可评估胰腺血管是否受侵犯,是目前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MRI对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宫颈癌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且术前、术后均行MR检查,评估治疗前后MRI影像变化。结果术前MRI诊断宫颈癌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为(4.7±1.4)cm,术后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为(2.9±1.5)cm,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ADC值,治疗前平均值为(0.904±0.2230)×10-3mm~2/s,治疗后平均值为(1.041±0.231)×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治疗有效率86.1%,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总有效率50.0%,P0.05;对比鳞状细胞癌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前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其他病理类型宫颈癌治疗前后变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有助于早期评价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疗效;且鳞状细胞癌对该治疗方案的反应优于其他病理类型宫颈癌。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64层CT对膀胱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膀胱镜病理证实的5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64层CT、盆腔B超诊断膀胱癌的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共76个癌灶,64层CT发现癌灶显著优于超声,差异有显著性;癌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显著强化;64层CT对癌灶侵犯盆壁、显示盆腔淋巴结明显优于超声;移行细胞癌75%好发于膀胱侧壁、顶壁,三角区仅占19%;3例腺癌均发于三角区;发生于三角区的癌灶占所有癌灶的24%.结论 64层CT对膀胱癌的诊断显著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57.
不同年龄组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胸腺MR表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确诊并正在门诊接受治疗MG患者90例进行了胸腺MR扫描,其中14/90例静脉注射Cad—DTPA增强扫描。依据胸腺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分为A、B、C、D4组。A组(儿童期):10岁以下33例(男18,女15);B组(青春发育期):11~25岁27例(男12,女15);C组:26—50岁17例(男6,女11);D组:51岁以上13例(男7,女6)。分析不同年龄段:MG患者胸腺MR表现。对照组采用:随机检测无重症肌无力患者(Non—MG)胸部CT扫描30例,年龄8—75岁,重点观察胸腺前后径(即:厚径)、胸腺脂肪化以及胸腺萎缩变化。并以此作为正常年龄组胸腺参考因素。结果 ①胸腺区域未发现异常44/90例,占48.88%。②发现胸腺增大42./90例,占46.66%,当中,无结节性增大34例,有结节性增大8例。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A组27/33例(81.8l%),B组12/27例(44.44%),C组3例,D组未发现胸腺增大;含有结节灶的增大胸腺8例分别见于A组4例,B组3例,C组1例。③胸腺肿块4/90例(4.44%)。仅见于B组1例,C组2例,D组1例。均未发现对邻近组织侵袭信号。对照组Non—MG患者无一例胸腺增大者。此外,胸腺脂肪化可见于MG组各年龄段和对照组。结论 胸腺变化与MG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见于儿童期与青春期患者,中老年MG患者与胸腺之间的关系尚须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表现特征的显示。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7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16例,女1例,50岁以上者13例。9例病灶单发,8例多发,共32个病灶,病灶中心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18个(56.25%),形态呈类圆形28个(87.5%),分叶4个(12.5%),边缘清楚31个(96.88%),边缘模糊1个。(2)和肌肉相比,病灶在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显示为等、稍高、高信号的数目分别占5/32个(15.625%),25/32个(78.125%),2/32个(6.25%);FSE 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中等高信号,数目分别为17/32个,15/32个;2/32个,30/32个;FSE T1WI信号均匀31/32个,FSE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不均匀者32/32个,小囊变区18/32个(56.25%),32个病灶均显示低信号包膜;(3)增强轻度强化比率31.25%,中度强化31.25%,明显强化37.5%;(4)17例中,误诊为混合瘤4例,2例笼统诊断为良性肿瘤,余11例均正确诊断为腺淋巴瘤。结论中年以上的男性,MRI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具有良性肿瘤病灶特征,平扫各序列显示有低信号包膜,在FSE T1WI,FSE T2WI及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信号特征多为稍高/中等高/高信号。采用F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观察到内部有小囊变区,强化多为中等或明显强化,且病灶多发时,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先天性脐膨出(CO)胎儿MRI表现与出生后闭合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O,根据出生后治疗方案分为一期组(n=5,一期手术缝合)及保守组(n=5,囊膜悬吊保守治疗);基于胎儿MRI测量腹壁缺损直径(DD)、膨出物体积(OV)及脏腹失调比(OV/APV),以Bland-Altman图评价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及MRI指标差异。结果 2组患儿接受MR检查时胎龄、出生胎龄及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保守组出生后初次住院时间长于一期组(P<0.05)。10例CO胎儿MRI均见腹内结构由腹壁缺损处向外膨出,其内可含多种结构,脐带由此插入。胎儿期MRI显示,一期组5例中,肝脏及肠管膨出各3例,胃及胆囊膨出各1例;保守组5例均见肝脏膨出,4例肠管膨出,胃及胆囊膨出各3例,脾脏膨出2例。Bland-Altman图示基于胎儿MRI测量DD、OV及OV/APV结果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一期组OV/APV小于保守组(P<0.05),而组间DD及O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胎儿MRI表现为腹内结构由腹壁缺损处向外膨出,其内可含多种结构;无肝脏膨出或OV/APV较小提示出生后可行一期手术治疗,对脾脏、胃脏或胆囊膨出,尤其脾脏膨出者则宜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先兆子痫(PE)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及其与横窦引流模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PE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其中早发型21例(孕周<32周),晚发型24例(孕周≥32周),根据是否伴有PRES分为PRES组(n=21)和无PRES组(n=24)。观察两组中横窦的引流模式、PRES组中PRES的发生部位及信号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发型PE患者中PRES发生率高于晚发型[66.67%(14/21)、29.17(7/24),χ2=6.19,P=0.02]。PRES组常规MRI均呈长T1长T2,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45例PE患者中横窦引流模式为单侧优势型34例,PRES发生率为55.88%(19/34),均衡型11例,PRES发生率为18.18%(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2)。结论 PE患者并发PRE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单侧横窦引流模式与PRE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