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7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左房前后径和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ri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在COX-MAZE 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疗持续性瓣膜性房颤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持续不间断地纳入32例持续性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房颤组)行COX-MAZE 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同期窦性心律患者单纯性心脏瓣膜手术(窦性心律)18例为对照组.房颤组再根据术后心律,分为房颤-窦性组19例,房颤-房颤组13例.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电图,24 h心电图,检测心律状态,行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房颤组和窦性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53.53 ±9.48)mm vs.(41.11 ± 6.31)mm,P=0.000],LVEF无统计学差异[(52.53 ±7.03)%vs.(58.00 ±5.87)%,P=0.07)],血浆NT-proBNP浓度有统计学差异[(2 792 ± 1 582)pg/mL vs.(1 035 ±833)pg/mL,P=0.000].房颤-窦性组和房颤-房颤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9.90 ±1.70)mm vs.(58.85 ± 9.92)mm,P=0.007],术前LVEF无统计学差异[(53.37 ± 1.49)%vs.(51.31 ±7.83)%,P=0.424],术前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2 298±261)pglmL vs.(3 514±1 892)pg/mL,P=0.03].术后6个月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1.84± 1.12)mm vs.(48.23 ± 8.12)mm,P=0.009],术后6个月LVEF有统计学差异[(58.58±0.62)%vs.(54.08 ±5.47)%,P=0.04],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489土84)pg/mL vs.(1 408±1 176)pg/mL,P=0.017].结论: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是瓣膜疾病并发房颤的危险因子.年龄、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升高是瓣膜手术同期COX-MAZE Ⅳ手术术后房颤的复发高危因子.而术后6个月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浓度与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52.
我门诊部于 1999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共收治 3公里长跑训练中发生晕厥的女学员 7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8例 ,全部为新入学女学员 ,年龄 19~ 2 1岁 ,平均 2 0岁 ,入学前均通过严格的体格检查 ,身体健康。晕厥总人次 117次 ,其中晕厥 1次者 4 9例 ,2次者 2 0例 ,3次者 8例 ,4次者 1例 ,跑步到达终点突然停止所致 4 9例 ;终点休息中突然起立所致 12例 ;跑步前未做充分准备活动者 10例 ;带病坚持者 7例。晕厥时间 3~ 10分钟。1 2 临床表现 典型的晕厥发作分为 3期 :①晕厥前期 :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明显 ,表现为…  相似文献   
53.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临床上绝大多数采用气压或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整复。我院1984~1996年利用秘尿外科F24号三腔气囊管代替传统的单腔肛管进行高气压充气灌肠对3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进行整复,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和总结2005年1月1日到2007年1月1日两年间,本院共行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应用率7.69%。其中2例是应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严重低心排,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用量达到中到大量,平均动脉压仍低于60mm Hg,小便量<40mL/h,及时积极地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是PTCA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时间24~72h。其中2例使用ECG的R波触发,1例由于ECG干扰大,使用动脉波触发。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1h后,平均动脉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中心静脉压降低,小便量增加,并能渐渐减小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无1例严重并发症。3例死亡1例,2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低心排现象得到明显纠正,顺利撤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转出ICU治疗。结论危重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有效地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Ⅰ期分流术后行Ⅱ期矫治术的可行性及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2月~2006年4月,在我院行过Ⅰ期分流术的11例患者进行Ⅱ期矫治术的病例特点和手术结果.7例行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行Rastelli手术,2例行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结果 1例因术后低心排死亡,10例存活.术后氧饱和度0.95±0.10.结论 复杂先心病Ⅰ期分流术后可促进肺血管发育,为Ⅱ期矫治术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MRI在评价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行同期X线片、CT和MRI检查,MRI检查应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17例加扫冠状位.结果 脊髓水肿:MRI检出16例,CT检出4例;脊髓挫伤出血:MRI检出21例,CT检出11例;脊髓受压变形:MRI检出34例,CT检出15例;脊髓断裂:MRI检出10例,CT检出3例.X线片未检出上述脊髓损伤.结论 MRI对评估脊髓损伤明显优于X线片和CT扫描,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7.
龚梅林  杨庆军  李康 《四川医学》2014,(8):1059-1061
在冠脉病变影像诊断领域中,导管造影检查(DSA)一直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且费用高昂,这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寻找一种安全、简便且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成为了人们探索的目标。多排螺旋CT的问世开创了冠脉无创检查的新纪元,其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等优点,大大的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是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主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近年来,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年龄、β阻滞剂的使用、电解质、右冠状动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因素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7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新发心房颤动15例,发生率21%,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12例(30%),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3例(10.7%),15例心房颤动病人有4例未用β阻滞剂,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2.3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3岁.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原因较多,可能与高龄,心肌缺血,右冠状动脉病变,围手术期停用β阻滞剂有关.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腹膜后固有器官(胰腺、肾脏、肾上腺等)以外,起源于腹膜后间质组织的良恶性肿瘤[1].其生长范围广泛,位置深在,周围脏器繁多,组织学来源复杂,术前诊断困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缺乏大宗病例报道,本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7~2007年和重庆市中山医院1998~2007年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5例,分析其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MRI在评价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行同期X线片、CT和MRI检查,MRI检查应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17例加扫冠状位.结果 脊髓水肿:MRI检出16例,CT检出4例;脊髓挫伤出血:MRI检出21例,CT检出11例;脊髓受压变形:MRI检出34例,CT检出15例;脊髓断裂:MRI检出10例,CT检出3例.X线片未检出上述脊髓损伤.结论 MRI对评估脊髓损伤明显优于X线片和CT扫描,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