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布鲁杆菌病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长期以来,布病一直备受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美国,布鲁杆菌还是潜在的生物战剂,始终受到军事医学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布病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有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消灭了布病,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无法被根除。人间布病  相似文献   
52.
<正>为促进各级各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尽职尽责,按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对辖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各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减少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目的,根据2011年卫生部下达云南省医改任务指标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结合云南省公共卫生服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索云南省西北地区野鼠鼠疫与人类的关系,提出野鼠鼠疫传播给人类的作用机制假设.方法 收集1985-1995年滇西北野鼠鼠疫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和蚤类相关监测资料,并于2007年调查疫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饲养猫、狗等动物情况,以及体外寄生蚤、室内游离蚤分布情况,并采集猫、狗血清检测F1抗体.结果 1985-1995年监测资料表明,大绒鼠是耕地和灌丛的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48.00%(4753/9902)和54.50%(4282/7857);齐氏姬鼠为园地的优势鼠种,构成比为50.47%(1332/2639).特新蚤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园地、耕地和灌丛中,构成比分别为13.31%(229/1720)、12.31%(1678/13 739)和10.87%(957/8802),棕形额蚤主要分布在园地,构成比为39.88%(686/1720).2007年调查显示,32%(32/100)的村民家中养猫,其中63%(20/32)的猫身上带有跳蚤,而68%(68/100)的村民家中养狗,其中76%(52/68)的狗身上带有跳蚤.在居民饲养的43条狗体外收集到寄生蚤18匹,蚤指数为0.119,染蚤率为11.63%,另收集17户室内游离蚤,共捕获7匹,25匹蚤均系人蚤.采集到的43份狗血清,其中有3份F1抗体检测阳性.结论 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到染疫动物及媒介.野鼠鼠疫存在传播给人的可能性.其主要路径可能为:野鼠鼠疫-,媒介蚤或捕食→家养动物鼠疫(猫、狗等)→接触或呼吸→人.  相似文献   
54.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菌质粒是鼠疫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3种常规质粒中,pMT1质粒序列变化最大,结构组成最复杂,目前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应用BLAST和Mauve软件对已有36株菌株的pMT1质粒序列比对,对鼠疫菌pMT1质粒的序列特征、基因及其功能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基因模块存在较大重排,模块排列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生物型有可能差异较大,不同生物型也有模块相似,但同一生物型较不同生物型差异相对较小;插入序列数及位置不同,部分菌株pMT1质粒序列上的毒力基因存在基因突变;一些菌株的pMT1质粒序列中含有其他菌株没有的特殊基因,以及其他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对鼠疫菌pMT1质粒的序列分析研究,可以增进对鼠疫流行的认识,对疫苗开发及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的]为了解地震后鼠密度和蚤指数的变化规律,为地震灾后鼠疫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云南省1982~2008年地震资料中选取3级以上地震,在地震震中位置选取地震前1个月及地震后24个月黄胸鼠鼠密度和印鼠客蚤蚤指数,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地震后第1个月的鼠密度最高,从第3个月开始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震后23个月降到最低,24个月有回升趋势;地震后1个月蚤指数开始上升,在20、21、22个月最高,其次为2、4、8、15、19、23、24个月,震后6、14个月最低,低于地震前。[结论]地震引起鼠密度和蚤指数的波动,鼠密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蚤指数的波动大,总体下降的趋势不明显。两者均在地震发生初期有较大上升。  相似文献   
56.
云南省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F1抗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云南省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F1抗体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为鼠疫防治提供理论依 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云南省1986-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为依据,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地点和人群.采集云南省23个县的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248份作为病例组,采集7个县的有EV活菌疫苗接种史的健康人群血清295份作为人工免疫组,采集1个非疫区县的健康人群血清235份作为阴性对照组.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检测.阳性判定标准为血清滴度≥1:20.结果 ①疫区F1抗体阳性率[22.10%(120/543)]与非疫区[0(0/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P<0.05).②病例组F1抗体阳性率为35.89%(89/248),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84;人工免疫组阳性率为10.51%(31/295),GMT为1:34;阴性对照组235份均为阴性.病例组阳性率高于人工免疫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41、103.39,P<0.0125);人工免疫组阳性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P<0.0125).③病例组间F1抗体阳性率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2.01、5.46、0.04,P>0.05).④89名F1抗体阳性的腺鼠疫康复者发病时的血清滴度和康复后的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结论 ①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阳性检出地均分布在疫区内,其地理分布与疫区分布相吻合.②自然感染鼠疫后.约有1/3的腺鼠疫康复人群能形成长期免疫,仍有2/3的人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所形成的自然获得性免疫,其保护率和保护效果要好于接种EV活菌疫苗形成的人工获得性免疫.③人群感染鼠疫恢复后,F1抗体阳性检出率不受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的影响.对于经过一定时间仍能检出F1抗体的部分腺鼠疫康复人群而言,时间的消长并不影响抗体滴度的变化,甚至能长期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7.
1防疫体系1.1机构设置 俄罗斯鼠疫防治工作开始于1898年。鼠疫防疫系统建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最为庞大的防疫机构。其最高中央领导机关是俄罗斯卫生部(一段时期为俄罗斯防疫协会),下辖5个直属专业防治研究所。即:全俄鼠疫防治研究所(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鼠疫防治研究所(伏尔加格勒)、斯塔夫罗波尔鼠疫防治研究所(原高加索和外高加索鼠疫防治研究所,斯塔夫罗波尔)、罗斯托夫鼠疫防治研究所(罗斯托夫一纳顿)、远东和西伯利亚鼠疫防治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在原苏联时期还包括中亚鼠疫防治研究所(现…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小家鼠在云南局部地区的数量变动和在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分布。方法:收集云南中、西部地区的鼠类文献资料和汇集1986~1996年盈江县坝区室内、外的鼠类调查资料,对小家鼠的地理分布趋势和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小家鼠分布于海拔3000m~380m,北纬27°以南和22°23′以北的大部份地区并呈间断性分布。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在盈江地区室内外都出现在2~3月和7~9月。结论:家鼠分布范围较广,但随海拔和纬度呈间断性分布,其鼠疫菌检出率比其它几种家鼠低,是否成为鼠疫的贮存宿主之一,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9.
农村居民区奋斗呐灭蚤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型和浓度的奋斗呐对地面游离蚤的杀灭效果。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进行地面滞留喷洒。结果 :0 .0 3 %和 0 .0 5%奋斗呐悬浮剂的灭蚤率分别为 86.2 5%和 90 .2 1% ,校正灭蚤率分别为 86.54%和90 .41%。 0 .0 6%奋斗呐可湿性粉剂 + 1%DDVP混合液的灭蚤率为 96.99%。不同剂型和浓度的奋斗呐 ,其灭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奋斗呐对游离的印鼠客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和人蚤均有良好的灭效 ,适宜浓度为 0 .0 3 %~ 0 .0 5% ,不宜盲目混配。但经常进行灭蚤的地区应重视杀虫剂的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0.
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探测、监测和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染病继续成为全球发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公众健康生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早期探测重点是及时、敏感地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异常信息,并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也是有效监测、预警系统的前期;有效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特定传染病暴发流行可能发生的事实条件、驱动因素和传播链,并提出科学有效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因衡量收集具体数据的资源支撑和价值大小,难以及时、完整、准确地获得流行病学、病原学等数据信息。本文综述传染病早期探测、有效监测、有效预警理论技术,整合利用中国有效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暴发流行情况、病因、风险、过程和驱动因素的多源数据,构建运行敏感特异、分期度量的中国(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响应创新技术体系,为加强新发重大传染病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避免应对不力传染病蔓延与防止过度响应资源浪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