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10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变的部位、数目、血流状态,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2例患者均能做出较为明确的初步诊断,行外科手术治疗及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26例患者,术后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2.
林先和  彭佑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449-6451,6454
目的 探讨老龄心肌能源底物由脂肪酸向葡萄糖转化的代谢重构现象及PPARα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新生鼠,成年鼠及老年鼠各20只,应用非诺贝特从12月龄成年鼠开始进行干预至24月龄,检测心肌葡萄糖及脂肪代谢情况;并分离心肌细胞进行培养,应用腺病毒载体pAdCMV-PPARα基因转染心肌细胞,检测PPARα对葡萄糖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 老龄鼠能量代谢出现重构,血清及心肌组织中FFA含量明显高于成年组.经非诺贝特干预、PPARα基因转染后,脂肪酸代谢有所改善,葡萄糖代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结论 老龄鼠心肌细胞存在代谢重构现象,PPARα能够促进脂肪代谢并对葡萄糖代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食管多平面超声探头对46例心脏瓣膜置换和成形术患者术中行心外膜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心内结构和各瓣膜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无残余分流等信息.结果 46例患者术中心外膜超声表现异常12例(占26.1%).15例瓣膜成形术中2例二尖瓣成形术后因瓣膜反流显著而改为瓣膜置换;31例瓣膜置换术中1例发现瓣周漏,3例术中发现左心耳部位血栓,1例术中发现合并卵圆孔未闭,5例超声提示低心排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结论 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具有图像显示清晰、切面选择方便、迅速的特点,是评价心外科瓣膜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4.
孟桂平  任春霞 《安徽医药》2010,14(9):1092-1093
目的探讨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拔鞘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8年12月的冠脉介入诊疗32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09年1月-2009年12月手术的347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实施系统的全程护理有助于防止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5.
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技术是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重要筛选检查之一,目前临床冠状动脉CT阴性预测值价值较为认可,但在临床实践中亦发现存在假阴性,尤其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  相似文献   
56.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它能促进多种细胞生长与移行及各种组织器官的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它具有抗凋亡、抗纤维化、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后修复作用,推测其可能具有降压效应。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管内皮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血压的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7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材料: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粉剂购于美国Peprotech公司,成年白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WKY大鼠,均14周龄,体质量200~250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单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方法:实验组每间隔24h从尾静脉依次给予肝细胞生长因子5,10,15,20,25u玳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安抚大鼠5min后测血压与心率,最后一次注射后观察血压降至最低值时(约注射后30min),麻醉后处死,各取右心室血2mL。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收缩压及心率的影响。②分别用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结果:实验组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5μg/g血压下降不明显,注射10ug/kg约5min后血压开始下降,30min降至最低,1h后血压开始逐渐回升,5h后血压基本回到原先水平。注射20ug/kg达最大降压幅度,收缩压下降达40~50mmHg,再增加剂量最大降压幅度及持续时间不变。整过程心率无明显变化。两个对照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含量上升(P〈0.05)。 结论:从静脉给予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快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的血压,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肝细胞生长因子系统、血管内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共同参与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57.
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外科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43例住院外科手术合并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前均安置了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43例患者在临时起搏器保证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对心动过缓需外科手术患者常规安置时心脏起搏器,使手术适应证扩大,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术 (PBMV)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早期开展的 37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进行了分析。结果 PBMV的成功率为 94 5 9%。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平均左房压由术前的 (3 37± 0 85 )kPa ,降至 (1 5 0± 0 78)kPa(P <0 0 1) ;平均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 (1 0 3± 0 2 6 )cm2 增至(2 0 9± 0 38)cm2 (P <0 0 0 1) ;平均左房大小由术前 (4 6 5 0± 7 5 1)mm减至 (37 12± 6 2 1)mm(P <0 0 5 ) ;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仅 1例发生有症状的急性心包填塞 ,经紧急心包穿刺抽血减压后治愈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PBMV术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好 ,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血浆B型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18例老年ACS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8例,同期入选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BNP、D-D和hs-CRP值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三指标间的差异;AMI组患者根据Killip分级行心功能分级,同时按BNP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比较分析Killip心功能分级与BNP水平的关系;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间的药物治疗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MI组血浆3项指标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Killip分级Ⅱ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Ⅳ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4级者分别为7、12、16例,BNP水平4级患者数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BNP水平3级与1、2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D均升高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次数明显高于都正常者(P<0.05);BNP、D-D中仅一项高的患者组比较略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D-D和hs-CRP的水平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联合分析有助于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0.
曹中  王邦宁 《安徽医学》2010,31(4):319-321
目的研究缬沙坦、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胶原产生的影响,探讨二者合用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组(螺内酯40mg/(kg·d))和缬沙坦+螺内酯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40mg/(kg·d)),模型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分离血清,ELISA及放免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IL-6、TNF-α、BNP及PⅢN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血清IL-6、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螺内酯组大鼠血清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而IL-6水平无明显改善。缬沙坦+螺内酯联合给药组与单独给药组比较,对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缬沙坦及螺内酯对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抑制BNP及PⅢNP的产生有关,联合给药对上述因子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