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10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随机选择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卡托普利(12.5-25mg,每天3次)及地高辛2个月,对照组口服地高辛2个月。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仪检测左心室肥厚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内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卡托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功能以及维生素C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共有60例AMI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0例)给予AMI的常规治疗,Ⅱ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每天3g ,连续应用7d后停药,在入院后第1,3,7,10天检测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MN-CL)参数,并行心电图检查,62例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Ⅲ组)。结果 AMI患者PMN-CL各项参数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第3、7天,Ⅱ组PMN-CL的各项参数较Ⅰ组明显下降,在偏旁 用维生素C后3d仍较Ⅰ组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0.001),心电图ST段改善的积分明显高于Ⅰ组。结论 AMI患者PMN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OFR),造成机体氧化损伤;静脉滴注维生素C能有效抑制AMI患者PMN产生OFR,从而能减轻AMI患者心肌的进一步坏死。  相似文献   
103.
老年人心肌病是由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各种病因引起的非均质的心肌病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心肌病在病因学上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混合性。加强对致病基因的筛查以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4.
方法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塞(AMI)20例,心绞痛(AP)30例,高血压病(EH)30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观察血浆P物质(SP)含量变化,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冠心病(CHD)对照组SP水平为126.99±15.96pg/ml,AMI组发病第1天SP含量为62.85±16.76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7天开始升高为72.60±15.20pg/ml,第21天趋于正常,为110.10±27.95p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P组心绞痛发作期SP含量为48.38±12.9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经治疗2周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浆SP含量升高至78.70±9.15pg/ml,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EH组SP含量为59.75±17.8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26.99±15.96pg/ml,P<0.001),EH的病情越严重,血浆SP的含量降低越明显。结论 循环血中SP含量不足可能是引发CHD、EH的重要因素之一;SP参与了CHD及EH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氧化代谢功能以及维生素C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60例AMI患被列入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Ⅰ组(30例);给予AMI的常规治疗;Ⅱ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每天3g连续应用7d后停药。在入院后及治疗第1,3,7,10天检测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olymorphonuclear chemiluminescence,PMN-CL)参数,并行心电图检查,与AMI患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62例作为对照组(Ⅲ组)。结果AMI患PMN-CL各项参数显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第3,7d,Ⅱ组其各项参数较Ⅰ组明显下降,在停用维生素C后3d仍较Ⅰ组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0.001),心电图ST段改善的积分明显高于Ⅰ组。结论:AMI患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造成机体氧化损伤;静脉滴注维生素C能有效抑制AMI患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从而能减轻AMI患心肌的进一步坏死。  相似文献   
106.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防治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其成功率可达 95 %以上。但是术后 3~ 6个月有 30 %~ 5 0 %的患者会出现再狭窄 ,从而影响了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远期疗效。冠状动脉内支架是降低 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 ,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 2 5 %~ 30 %。对于 Denovo冠脉病变 ,支架内再狭窄率也达 15 %~ 2 0 %左右 ,为此本综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基础关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近年来的研究都普遍认为 :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的…  相似文献   
107.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近期综合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方法4种常见先心病患者206例,均根据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等确诊,其中动脉导管未闭56例,房间隔缺损51例,肺动脉瓣狭窄20例,室间隔缺损79例。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分别于1周内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3个月。结果206例中202例介入治疗成功,无死亡,技术成功率98.1%。随访202例,均于术后1周内、1—3个月行心电图及体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术后新发心律失常者17例,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周金锋  程自平 《安徽医药》2013,17(7):1167-1169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1月103例明确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测定入院时、出院时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随机抽取该院35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比较,随访6月观察患者心脏事件再发生的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和水平在心衰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浆NT-ProBNP和血清hs-CRP水平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0.05)。结论心衰患者中NT-ProBNP、hs-CRP明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心衰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辉  王邦宁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2012,33(4):391-39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CHF患者(CHF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和NK细胞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F组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CD4+细胞比例、NK细胞/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6.95±0.72)% vs (5.02±1.14)%,(18.45±3.13)% vs (13.94±4.13)%,P<0.01],差异有显著性;与心功能Ⅰ~Ⅱ级组相比,心功能Ⅲ~Ⅳ级组两细胞比例明显降低[(5.88±0.92)% vs (4.19±0.55)%,(16.37±3.99)% vs (11.61±2.70)%,P<0.01],差异有显著性;缺血性心脏病组与非缺血性心脏病组相比,两细胞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HF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 Treg细胞和NK细胞明显降低,并且与心功能恶化相关,而与基础疾病是否是IHD可能无关.提示CHF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