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51篇
  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2.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RS)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共52例A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3~69岁、平均43岁。52例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鼻塞、脓涕症状,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个月;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物及脓性分泌物,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提示真菌变应原阳性。52例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于术中重点观察CT显示病变部位组织结构的临床病理与组织学改变特点。结果 52例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单侧鼻窦病变33例(63.5%),双侧鼻窦病变19例(36.5%);各组鼻窦中,筛窦病变最常见,共48例(92.3%);病变鼻窦腔为低密度软组织影充填(CT值23~50 HU,平均34 HU),其内散在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CT值82 ~107 HU,平均96 HU),呈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在软组织窗中尤为明显,与周围软组织影分界清晰。术中探查该区域病变为脓性或豆渣样黏稠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该病变为变应性黏蛋白结构。57.7%(30/52)的患者CT可显示筛窦外侧壁、蝶筛隔板或蝶窦间隔等部位的骨质侵蚀表现;术中鼻内镜下见该处窦腔扩大,骨质菲薄或缺如。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病情均达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结论 AFRS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为以筛窦受累为主的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弥漫、散在的条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多数患者合并有骨质侵蚀;病变部位CT值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3.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纳米纱/多孔纳米纤维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构建仿生组织工程纤维环及进一步开展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取向纳米纤维支架(AFS)、取向纳米纱支架(AYS)、三维多孔纳米纤维支架(3DPS)。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接种于3种支架,静态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和增殖情况,评价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将3种支架植入大鼠皮下,在不同时间点取材,通过HE染色、异物巨细胞的形态数目及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评价支架的体内生物相容性。结果体外实验表明BMSC在3种支架上均能黏附、增殖,生长良好。体内实验表明大鼠皮下植入3种支架后早期(1~2周)均有轻度炎性反应,4周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异物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相符。结论 AYS和3D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进一步体内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54.
目的探讨微RNA-218(mi RNA-218)对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原代后纵韧带细胞骨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5例OPLL患者及5例非OPLL者的韧带细胞,比较2组细胞miRNA-218的表达差异。利用agomir过表达或antagomir抑制OPLL患者韧带细胞中miRNA-218的表达水平后进行成骨诱导,通过检测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验证miRNA-218对韧带细胞骨化的作用。采用Target scan预测miRNA-218的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18的靶向作用。结果 OPLL患者韧带细胞miRNA-218的表达水平低于非OPL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过表达miRNA-218后OPLL患者韧带细胞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抑制miRNA-218后OPLL患者韧带细胞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arget scan预测miRNA-218靶基因可能为RUNX2和Ⅰ型胶原(COL1A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NA-218能降低RUNX2及COL1A1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水平。结论 miRNA-218能明显抑制原代后纵韧带细胞的骨化反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UNX2和COL1A1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5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术后进行"坐式八段锦"早期康复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介入治疗术后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坐式八段锦"康复运动训练,并进行必要的出院后技术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出院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及6min步行距离(6MWT)、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浆BNP及6MWT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6个月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病人早期进行"坐式八段锦"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5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滋阴化痰方的主要有效成分,预测其有效成分的抗肿瘤相关靶点;探讨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效应模型治疗肿瘤的机制。方法:通过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滋阴化痰方的化学成分,并依据TCMSP数据库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和类药性指数(drug likeindex,DL)筛选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借助DRAR-CPI分子对接服务器得到有效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其后检索Drug Bank和TTD数据库,收集肿瘤相关靶点并与之匹配,得到滋阴化痰方有效活性成分抗肿瘤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滋阴化痰方的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分析其网络拓扑结构,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该方所涵盖的肿瘤相关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滋阴化痰方有效成分25种,肿瘤相关靶点92个,其中PDPK1,G3P,DHB1,AURKA,PPAP,S10A9和NQO1为滋阴化痰方主要抗肿瘤靶点。并发现该方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磷酸化、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Fox O,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Erb B,Rap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大鼠肉瘤(Ras),免疫球蛋白E-Fc受体Ⅰ(Fc ERⅠ)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该研究初步验证了滋阴化痰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主要靶点和相关通路,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7.
458.
目的通过对猝倒过程进行动态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全面解析猝倒发作动态演变的临床过程和脑电图特征。方法共6例伴典型猝倒发作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2例为猝倒持续状态),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通过情感刺激诱发猝倒发作,动态视频-脑电图-肌电图监测猝倒过程,分析特征性脑电图改变。结果共记录到6例患者的14个全面性猝倒发作事件。根据猝倒过程中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特征将猝倒发作分为4期,即诱发期、对抗期、无张力期和恢复期,其中对抗期初期脑电图可见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可能是猝倒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改变。结论全面性猝倒发作分为4期,代表复杂而动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学改变过程。阵发性高同步化θ节律可能是猝倒发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59.
460.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PDCA循环护理, 分析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MOS SF-36各项评分差异不显著;干预4 w、8 w后观察组生活质量MOS SF-36各项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HAMA、HAMD评分差异不显著;干预4 w、8 w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差异不显著;干预4 w、8 w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