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腰椎不同程度后部结构切除在术后不同时间脊柱稳定性的变化,分析机体对腰椎稳定性修复的动态表现.[方法]通过绵羊动物实验制备不同的腰椎后部结构损伤模型,分别为单纯椎板切除组、椎板切除并单侧下关节突全切除组及椎板切除并双侧下关节突全切除组,经过0、6、12、24、36周的术后修复,对腰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并比较屈伸活动的中性区、屈曲(伸)展活动的最大刚度及中性区刚度、侧弯(扭)转活动的各向刚度等生物力学指标,评价腰椎在结构损伤后稳定性的表现.[结果]去除后部结构会对腰椎被动性稳定系统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屈伸和扭转四个自由度上,屈曲稳定性受损程度与手术损伤程度有关;6周后,受到破坏的腰椎稳定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12周时各力学指标可以达到完整标本的水平;在24周及36周的恢复时间内各力学指标均超过完整标本的水平.[结论]腰椎后部结构受损后机械稳定性即刻有所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甚至超过完整腰椎标本.损伤程度的加重使术后恢复速度减慢,减小损伤程度有利于组织愈合和稳定性恢复,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修复腰椎机械稳定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42.
大鼠股骨干开放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和开放骨折钢板固定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4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建立左侧股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和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每组20只。建立骨折模型后,分别于术后4、6、8、12周4个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分批次处死后取材,测量骨折处骨痂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计算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比较两种不同骨折愈合模型的力学性能。结果: 两种骨折模型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骨折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骨痂最大横截面积和平均骨痂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骨折固定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最大载荷以及平均最大载荷恢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力学性能优于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提示轴向的力学刺激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损伤疝出型和退变突出型椎间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以及LDH病变节段Modic改变的情况,探讨Modic改变与突出类型的相关性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10月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50例。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影像学(CT及MR)检查结果以及手术所见将病例分为损伤疝出组35例,退变突出组15例。根据MRI将病例分为Modic改变组14例,非Modic改变组36例。收集椎间盘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及IL-17的表达。结果(1)损伤疝出组中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化明显高于退变突出组。(2)损伤疝出组标本中IL-1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退变突出组,Modic改变组IL-1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Modic改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损伤疝出组椎间盘组织中IL-17mRNA的表达量与退变突出组的比值为6.7701,Modic改变组与非Modic改变组的比值为4.2836。(4)损伤疝出型LDH与Modic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 结论(1)损伤疝出型椎间盘髓核组织可以引起更为明显的局部炎性反应;(2)IL-17在损伤疝出型椎间盘表达明显,提示IL-17介导了椎间盘神经根微环境的免疫炎症变化;(3)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Modic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且很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测量股骨颈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的空间移位参数, 以重新认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 方法收集50 例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患者双侧股骨近端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 男17 例, 女33 例。将原始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在健侧生成骨折侧 的镜像模型并将其与健侧相配准, 使配准后的骨折侧镜像模型在CT 横截面图像上生成新的蒙罩, 在蒙 罩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 通过软件三维测量技术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 并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 嵌 插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为17.17°±10.40°, 70%(3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分布于10°~ 35°之间, 30%(1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20°;股骨头中心的移位距离为(6.49±3.60)mm, 股骨头小 凹最深点的移位距离为(10.42±5.92)mm。部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存在很大的空间移位及成角, 将其完 全归类于Garden 玉型骨折存在一定的偏差。 结论 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测 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 分型对于嵌插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临床医生需重新认识嵌插型骨折, 从而制定更适宜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术前计划的三维可视化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3~6月利用Mimics软件对1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的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程度,测量钉道参数,确定螺钉置入点并预估骨缺损大小.导入螺钉模型,模拟螺钉置入过程并观察螺钉位置.术中根据术前计划选取并置入合适的螺钉.术后行CT扫描观察骨折椎体复位及椎弓根螺钉置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1 ~1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术中共置入48枚螺钉,术后CT示除2个螺钉紧贴椎弓根外侧皮质外,其余螺钉均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部.术前骨缺损平均为(2.63±0.69)cm3,术中实际填充平均为(2.57 ±0.65)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2,P=0.343),填充率达97.8%.术后(89.45%±9.77%)和末次随访时(88.03% ±9.37%)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比值明显高于术前(68.25%±1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比值较术后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74).4例不全瘫患者三维均有ASIA分级1级以上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 术前计划的可视化有助于充分了解骨折情况,个性化设计手术方案可以提高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发生率为0.5%~1%,女性高于男性。在任何年龄组中都有可能发病,四、五十岁为好发年龄,发病率无地域和种族差异。约有2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足踝部起病,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足踝功能受限,并且自起病后的十年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足畸形。  相似文献   
47.
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属屈戍关节,活动复杂.膝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自主控制部分是屈伸运动[1].除屈伸运动,还有滚动、滑动、侧方移动和轴位旋转等复杂的多自由度运动模式.股胫关节运动包括四个轴方向的运动,还有髌股关节之间的运动.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膝关节的骨性结构、半月板、关节囊及附属韧带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作用使膝关节能够保持静态和动态的稳定.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质和行为,有助于理解膝关节各类损伤的转归及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学,对设计各类膝关节伤病后的康复方案、膝关节矫形手术及安置膝关节假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膝关节的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又分为现象模型和解剖模型.  相似文献   
4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的骨骼疾病,具有骨量减少、骨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及随之而来的骨折风险增加等特点,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病死率的上升,因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骨组织中包括了3种影响骨形成及吸收的细胞,分别为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它们的数量及功能质量将直接影响骨重塑过程,而分子信号通路对于调节细胞数量及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影响上述3种细胞增生分化及功能发挥的重要调控信号通路及针对信号通路中特定靶点进行干预治疗骨质疏松的进展作全面归纳。此外,本文还涉及骨质疏松"组学"研究及相关应用治疗进展,包括基因组学研究、RNA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未来应更加注重对骨重塑机制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骨形成及吸收的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49.
腰椎间盘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是腰椎MRI上一种常见的现象。近年来HIZ使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对之感兴趣并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但其病理特点和临床意义目前尚无定论。HIZ在临床诊断下腰痛、责任椎定位的作用以及与椎间盘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HIZ的发现、定义、病理特点、组织学变化,其在诊断下腰痛巾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其研究进展和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
细胞力学是生物力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力学在骨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骨科的细胞力学是细胞在力学载荷作用下,通过测量骨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的形变、弹性常数、粘弹性、粘附力等力学参数,进而研究力学因素对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增殖、衰老和死亡等过程的影响。我们通过系统阐述现阶段细胞力学对骨组织细胞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科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