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目的 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对抗性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性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OVID和万方医学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时间为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对RA患者开展对抗性训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对525例进行评价,其中对抗性训练组268例,对照组257例.研究结果提示经对抗性训练后RA患者不仅等速肌力、等长肌力及握力增加,而且疾病活动性评分(DAS)[WMD=-0.585,95% CI(-0.878,-0.291)]、红细胞沉降率[WMD =-3.418,95% CI(-5.289,- 1.546)]、晨僵时间[WMD=-24.675,95% CI(-29.829,-19.520)]、Ritchie关节压痛指数[WMD=-2.793,95% CI(-4.682,-0.905)]、视觉模拟评分[WMD=-1.412,95%CI(-2.646,-0.177)]、健康评估问卷评分[WMD=-0.177,95%CI( -0.345,-0.009)]、步行50步试验[WMD=-2.539,95%CI(-4.260,-0.817)]与关节活动运动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纳入研究无运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抗性训练作为一种安全的康复手段,不仅可以增加RA患者的肌力和维持行走功能,还可以改善病情活动度、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病理,其病因涉及许多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其认识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出现这些学说的主要原因是分别应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综述尝试提供一种椎间盘退变的统一标准模型,纠正一些错误的概念,整合已知的致病因素并按照性质将各种理论综合起来,从而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3.
骨质疏松已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问题且备受关注。为了探索骨质疏松发生机制及寻找治疗手段,不仅需要成熟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同时需要正确且全面的评价指标。本文就各种评价指标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究自然行走对正常人足底压力与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28例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在30 min平地自然行走前后足底压力与下肢肌肉的sEMG,得到行走前后峰值压强、冲量等足底压力参数及胫骨前肌、腓肠肌、股直肌与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时域参数积分肌电(iEMG)和频域参数平均功率频率(MPF),并检验峰值压强与身高、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平地自然行走开始时和30 min后,其左、右侧的峰值压强、冲量等各特征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参数的左、右侧差异分别体现在足底不同区域,而在跖骨区M3、M4、M5处各参数均表现出左侧大于右侧;行走前后左侧胫骨前肌、腓肠肌、骨直肌与股二头肌sEMG的iEMG均大于右侧;行走前后左侧胫骨前肌、腓肠肌的MPF大于右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行走后右足脚趾区Toe2-5的峰值压强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肌肉表面肌电iEMG无显著性变化,左侧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MPF显著性下降;峰值压强与身高、体质量均呈弱相关.结论 正常人自然行走中,足底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均具有左右侧的差异;30 min自然行走尚未导致足底压力出现明显疲劳状态的相应结果,因此自然行走30 min可维持步态的稳定性;30 min行走将导致左侧股直肌出现疲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探讨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其突出类型、体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01/10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需外科治疗的49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男26例,女23例.发病部位:L_(4~5) 22例,L_5S_1 27例.治疗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4例,阴性15例.根据术中所见腰椎间盘位置分为破碎疝出组30例和退变突出组19例.以同期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结果:破碎疝出组CD3~+、CD4~+、CD4~+/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组CD4~+、CD4~+/CD8~+水平较阴性组高,阳性组CD8~+水平较阴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疝出组直腿抬高试验试验阳性率高于退变突出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结论:腰椎间盘疝出后出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变化,且其不同病理类型也存在差异,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在患者体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直腿抬高试验可能有助于证实突出间盘对神经根的损伤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填充块材料和尺寸对胫骨截骨模型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建立3种不同材料(髂骨、松质骨和聚醚醚酮)、5种不同尺寸填充块,分别植入胫骨截骨模型,对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模型的应力分布和边缘位移。结果 就3种材料而言,植入髂骨材料的填充块模型在胫骨近端、钢板的应力和边缘位移低于松质骨和聚醚醚酮材料,但髂骨材料的填充块应力最高;在不同尺寸填充块植入截骨间隙时,胫骨截骨各部分应力分布和边缘位移存在差异,特别是填充块宽度从30 mm减小到10 mm,胫骨近端、钢板和填充块应力峰值平均分别增加了49.3%、92.7%、54.4%。结论 不同的填充块参数会影响胫骨截骨不同部位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为临床胫骨截骨填充块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导航辅助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传统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内固定术的置钉位置优良率和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Pubmed、Medline、OVID和万方医学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导航下脊柱椎弓根钉置入术与传统手术置钉术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置入2813枚椎弓根钉,其中1561枚在导航辅助下置入,1252枚通过传统方式置入。研究结果提示导航辅助下置入椎弓根钉的优良率[OR=2.58,95%CI(1.18,5.63)]、平均置入时间[WMD=-2.15,95%CI(-2.36,-1.94)]与传统置入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纳入研究未报道导航下置钉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仅一项研究报道导航辅助下钉道准备时间长于传统手术。结论:导航作为脊柱外科手术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提高置钉的优良率,加快置入的速度,减少置钉相关并发症,但由于该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钉道准备时间延长,尚需开展进一步的RCT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的病理改变是全身骨量降低以及骨微结构的退化和破坏,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骨质疏松症,尤其是最常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当前普遍认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恢复机体内骨代谢的动态平衡,而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是研究的关键。随着新的信号通路不断出现,以其为作用靶点的新型药物也层出不穷,本文初步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的主要诊断技术、经典药物及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柚皮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12月共收治8例无移位或部分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43.4岁.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Solidworks 2010软件中建立不同型号螺钉零件库.利用Mimics10.01软件仿真模拟股骨颈骨折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通过三维测量技术测量所需螺钉及其螺纹的长度、各螺钉之间及螺钉与股骨标志点之间的距离.术中根据测量的参数定位导针、选择合适型号螺钉,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来对比虚拟计划与手术情况是否匹配. 结果 虚拟手术过程真实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虚拟手术设计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相符.8例患者从三维模型的建立至内固定完成所需时间平均为(1.5±0.2)h.24枚导针中有16枚为1次置入,X线片显示无一枚螺钉穿破骨皮质.24枚螺钉的长度与术前测量值均一致,上方靠近小转子侧导针实际位置与规划位置偏差范围平均为(1.35±0.50) mm,导针与股骨干的角度偏差范围平均为1.30°±0.65°.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30.0±5.2)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35.5次. 结论 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 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是可行的,能更好地指导真实手术操作,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比较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膝关节软骨MMP-3、COL-Ⅱ、TIMP-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高强度运动组、低强度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动物按照既定的运动处方在动物跑台上进行运动训练,6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材。采用COL-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膝关节标本COL-Ⅱ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采用RT-R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软骨MMP-3 mRNA、COL-Ⅱ mRNA及TIMP-3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软骨MMP-3、COL-Ⅱ及TIMP-3蛋白的表达。结果 COL-Ⅱ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高强度运动组光密度值最低,且与低强度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MMP-3与COL-Ⅱ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而TIMP-3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虽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MMP-3和COL-Ⅱ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TIMP-3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在高强度运动组COL-Ⅱ的蛋白表达却较低强度运动组降低,同时MMP-3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一定程度的运动强度会在基因转录水平调节MMP-3、COL-Ⅱ及TIMP-3的表达,使软骨基质的代谢处于活跃状态,但运动强度过大可能通过MMP-3的降解作用降低COL-Ⅱ蛋白水平的表达。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关节软骨基质成分的更新,超负荷运动可能通过影响软骨基质的合成导致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