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HIV阳性患者发生骨坏死的概率逐年增加,骨坏死早期症状不明显,预后较差,须早期行手术治疗。HIV阳性患者发生骨坏死的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因素和HIV相关因素。本文结合1例HIV阳性患者合并多发骨坏死的诊疗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与椎体连接结构中弹力纤维的超微解剖形态。方法 将10个正常腰椎间盘连同与之结合的部分椎骨组织于纤维环的内外侧对应部位分别取材,应用氢氧化钾-胶原酶消化方法去除组织内的胶原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露出来的弹力纤维。结果 弹力纤维存在于椎间盘与椎体的连接组织内,纤维环弹力纤维分成多个细枝以不同的方向结合于软骨终板或以夏皮纤维形式结合于椎骨骨小梁上,而软骨终板和椎体交界处不存在弹力纤维。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皮肤在扩张过程中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以兔为实验动物,应用微循环显微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观测正常与对照皮肤与不同扩张时间扩张皮肤微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扩张皮肤微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较对照组皮肤明显变快增大,扩张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②扩张过程中,血流速度加快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血流量每4周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并在每一周期的第3周末出现一峰值,而且后一周期的血流量变化是在前一周期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结论 扩张皮肤微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组织血液灌流周期性增加,每一周期均有峰值出现。此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对皮肤的高效扩张和扩张皮肤的临床应用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背景:皮肤扩张是常用的皮肤软组织增量方法,目前对扩张皮肤的微血管变化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血供形成时间。设计:完全随机自身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完成,对象为健康成年大白兔20只,平均体质量3kg,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随机选择一侧兔耳,在兔耳背部皮下埋置扩张器,另一侧相同部位作对照。切口愈合后,以一定时间间隔注水扩张。用微循环显微成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等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扩张皮肤微血管进行观测。主要观察指标: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流量。结果:扩张组各观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扩张组的血管密度为(10.8±0.2)×10-3μm2/μm2,扩张4周的是(61.1±2.9)×10-3μm2/μm2,逐渐增加,第5周出现下降;微血管直径扩张第1周为(11.1625±1.0125)μm,3周后为(13.9047±1.4102)μm;血流量第1~3周逐渐增加,此后呈下降趋势;血流速度则在较高水平维持。结论:皮肤扩张后微循环功能增强,早期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以后逐渐稳定并向正常组织微循环状态转化,其稳定血供的形成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45.
目的实验观察不同扩张时间皮肤微血管系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兔为实验动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显微成像、酶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形态学研究手段,观测正常及不同扩张时间皮肤血液流速、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管径、密度等微血管形态学指标。结果对照组、扩张组在微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微血管密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直径、流量测量值从第1~3周分别从11.16±1.01um,(11.15±0.85)×105um3增至13.91±1.4um,(15.86±0.93)×105um3,微血管密度在第1~4周从0.022±0.02um2/um2增至0.061±0.003um2/um2,随扩张时间延长上述观测值在出现一过性下降后又呈现同样变化。流速在扩张后增大并维持平均1012.45um/s的较高水平。结论扩张皮肤约3~4周完成一个微血管增生构筑演变周期,达到一次直径、流量及密度最大值。  相似文献   
46.
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血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微循环变化特征,确定其稳定供形成时间。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成像、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等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流量等指标进行观测。结果 扩张组各观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直径、血流量从第1-3周逐渐增加,此后呈下降趋势;微血管密度在第1-4周逐渐增加;第5周出现下降;血流速度则在较高水平维持。结论 皮肤扩张后微循环功能增强,早期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以后逐步稳定并向正常组织微循环状态转化,其稳定血供的形成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眼睑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采用预扩张的颞浅动脉额支岛状皮瓣转移后修复眼睑大面积组织缺损计26例,26只眼睑,修复缺损面积最大为23cm2,平均为12cm2。结果预扩张后转移的皮瓣血供明显增高,所有皮瓣100%成活,皮瓣切取后一期拉拢缝合,外形满意。结论此方法修复的眼睑外形及功能均良好,上睑不臃肿,下睑不下坠,为眼睑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8.
腰椎间盘弹性蛋白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邱玉金  胡有谷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57-160,I002
为探讨腰椎间盘退变及出的原因,本实验采用氢氧化钾-胶原酶消化方法处理儿和成人正常是腰椎间盘及部分终板软骨,软骨下骨,对其内弹性蛋白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从形态学上对弹性蛋白结构,弹性蛋白纤维在椎间盘内的排列分布变化与椎盘功能、椎间盘变突出的头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调Q开关 10 6 4nm激光治疗太田痣的疗效。方法 :太田痣患者 10 6 6例中男性 2 18例 ,女性 848例 ;年龄 8个月至 5 2岁 ,皮损面积 1~ 40 0cm2 。调Q开关Nd∶YAG激光波长 10 6 4nm ,脉宽 10ms ,频率 10Hz,光斑直径 2mm ,能量密度 6~ 9 5J/cm2 或光斑直径 3mm ,能量密度 3~ 5 5J/cm2 ,间隔 4~ 6个月治疗一次。结果 :痊愈 10 6 2例 ,显效 2例 ,2例自动放弃治疗 ,有效率达 99 9%。结论 :此方法治疗太田痣 ,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无瘢痕等并发症的发生。调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太田痣@张海荣$山东潍坊…  相似文献   
50.
腰椎间盘内弹性蛋白分布的观察与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弹性蛋白在正常与突出腰椎间盘内的分布变化和形态学改变 ,探讨椎间盘不同部位弹性蛋白分布与椎间盘功能的关系以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成人正常与突出腰椎间盘内不同部位弹性蛋白的分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量椎间盘内相应部位弹性蛋白含量。结果 :弹性蛋白仅占正常椎间盘干重的1 92 7%± 0 2 47% ,存在于椎间盘各部位 ,从椎间盘浅部到深部、从纤维环周缘到髓核内部 ,弹性蛋白纤维密度逐渐降低 ,含量逐渐减少。突出椎间盘弹性蛋白纤维密度降低 ,含量明显减少 ,仅占椎间盘干重的 0 945 %±0 492 % ,尤以纤维环深部降低明显 ,弹性蛋白纤维上出现磨损、裂隙、不规则空洞等。结论 :弹性蛋白纤维参与了腰椎间盘框架的构成 ,在腰椎间盘内含量少 ,分布不均匀 ,与椎间盘的功能密切相关。突出椎间盘弹性蛋白的含量减少 ,其分布改变及病理形态学改变 ,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突出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