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突出腰椎间盘内弹力纤维的形态学改变,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方法 将10个病理腰椎间盘采用氢氧化钾-胶原酶消化 处理,显露其内弹力纤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弹力纤维在突出椎间盘内密度很氏,年长病人突出椎间盘内弹力纤维密度更低,所有纤维环标本内许多弹力纤维上有磨损,空洞,裂隙,断裂,组成弹力纤维的原纤维变松散,部分断裂。  相似文献   
2.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104个椎体在G形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 10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1例1个椎体有造影剂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期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2.1%(23/28)、89.3%(25/28)、81.5%(22/27)、88.5%(23/26)。根据ADL评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手术前评分(54.3±12.7)分,术后1年提高到(84.3±17.9)分(t=4.562,P=0.008)。PVP后随访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与PVP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和椎管内浸润,防止脊髓受压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降钙素对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给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和钙尔奇D治疗,对照组行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及钙尔奇D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第2,4,6,8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术后3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鲑鱼降钙素组术后VAS和OD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植骨融合率(93.1%)高于对照组(78.5%)(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可以减轻腰椎椎体植骨融合术后疼痛和改善术后功能障碍,且有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逆行颧眶动脉蒂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逆行颞区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尸标本30侧头面部颧眶动脉进行肉眼解剖;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响血管造影(DSA),观察颧眶动脉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分析。结果: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颞浅动脉分支的额支和颧眶动脉相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外径平均在1.0mm以上。结论:颞区皮瓣可被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且在颧眶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存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路手术与腰背肌衰弱综合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832例腰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手术后随访观察6 ̄28个月,其中有87例不同程度的发生腰背肌衰弱综合征,发病率为10.45%(87/832)。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术后腰背肌锻炼程度有密切关系。文中对腰椎神经分布、腰部肌肉生物力学及易发因素的预防做了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 ,探索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进行皮肤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 以 72只兔耳为活体实验标本 ,应用微循环显微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技术 ,观测不扩张对照耳 (n =8)皮肤与处于不同扩张时间的扩张组 (n =8× 8)皮肤内微血管直径、密度、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值 ,并将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 ,测量皮瓣成活部分的长宽比例和面积。结果  ( 1)扩张皮肤微血管直径 ( 13 4 3± 0 98)μm、密度 ( 0 0 4 72± 0 0 0 2 2 )、血流速度 ( 10 12 70± 65 5 1) μm/s、血流量 ( 14 71± 0 74 ) μm3/s ,较对照皮肤 [(分别是 ( 7 2 2± 0 71) μm、( 0 0 10 8± 0 0 0 0 2 )、( 3 2 7 0 1± 65 5 1) μm/s、( 1 4 6± 0 4 1) μm3/s]明显增大变快 ,差异有显著意义 (t=6 4 9~ 4 9 4 9,P均 <0 0 1)。 ( 2 )扩张过程中 ,血流速度加快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血管直径和血流量每 4周有 1次周期性变化 ,每 1周期的第 3周末均出现一增量峰值 ,后一周期的变化是在前一周期增量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 ;血管密度也呈周期性变化 ,但各周期间密度变化范围相同。 ( 3 )每一变化周期第 3周末的扩张皮肤设计成任意皮瓣移植 ,与同一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代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成软骨能力 ,选择软骨组织工程最佳种子细胞。方法 将兔膝关节软骨消化分离出软骨细胞 ,传代培养至第 6代 ,每代细胞与模板支架材料Pluron icF 12 7混匀形成复合物 ,使细胞浓度达 5× 10 7/ml,将复合物注射于自体兔背部皮下 ,9周后取材 ,进行大体观察、新生软骨湿重与体积测量、组织学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加 ,形态从圆形逐渐向梭形转变。 1~ 3代软骨细胞成软骨能力最强 ,新生软骨的湿重与体积最大 ,组织结构与正常软骨相同 ;第 4代成软骨能力减弱 ,软骨基质分泌减少 ,新生软骨湿重和体积减小 ,与前 3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第 5代仅形成分散于纤维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团 ;第 6代则未发现有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 ①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 ,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关节软骨细胞逐渐去分化 ,成软骨能力逐渐降低直到完全丧失。②前 3代软骨细胞均具备形成正常软骨的能力 ,都可用作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但传代培养的目的是使细胞得以最大限度扩增 ,因此第 3代关节软骨细胞是可被应用的最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利用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43例,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5)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C级7例,D级14例,E级22例;术后C级2例,D级6例,F级35例.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39.8±5.8)%恢复至术后7 d(91.7±4.2)%,末次随访(86.8±2.5)%,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4.7±1.8)度恢复至术后7 d(1.7±0.8)度,末次随访(2.4±0.5)度,术前与术后7d伤椎前缘压缩率、矢状面脊柱后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迟发神经损伤,无钉棒断裂或松动,无明显疼痛、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不经伤椎椎弓根长节段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的膜板支架材料有多种 ,但实际应用中任何材料单独应用都存在缺陷。本研究充分利用聚羟基丁酸酯 (polyhydroxybutyrate,PHB)的可塑性和聚醚 (pluronicF 12 7)对软骨细胞良好的粘固特性 ,将两种材料混合应用 ,观察此复合材料是否更适合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形成。1.材料与方法 :PHB三维多孔泡沫材料由清华大学化工系研制 ,孔径2 5 0~ 35 0 μm ,孔隙率 95 %。将其裁剪成1 2cm× 1 1cm× 0 2cm方体后消毒 (酒精和紫外线 ) ,10 %PLYS(多聚赖氨酸 )包埋、晾干备用。将聚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