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Mustarde双Z形切除术矫正儿童小睑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Mustarde双Z形切除术一期矫正26例儿童双眼BPES。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4~14岁,平均7岁。均有典型的小睑裂四联征。7例伴有鼻梁低平,20例伴有弱视和斜视。睑裂长度(19.5±4.5)mm,睑裂宽度(2.5±1.6)mm,内眦间距(42.1±6.5)mm,提上睑肌肌力(5.5±1.3)mm。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2例矫正不足、3例过度矫正,6例眼睑线弧度欠佳,均无眼睑内外翻和角膜炎发生。其余患儿均成功矫正上睑下垂和内眦赘皮,眼睑线弧度自然。术后7 d测量睑裂长度(27.2±1.9)mm,睑裂宽度(12.5±1.3)mm,内眦间距(29.4±2.6)mm;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7,P=0.042;t=0.341,P=0.029;t=0.258,P=0.038)。术后无因睑裂宽度、长度回退导致的成角畸形发生。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Mustarde双Z形切除术能达到一期矫正儿童BPES目的,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趋化因子主要的受体之一β趋化因子受体1(CCR1)在视网膜变性模型小鼠(rd小鼠)的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感光细胞凋亡中的病理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出生后8、10、12、14、16及18天的rd小鼠各10只(共60只)及同龄C57BL/6N对照小鼠各10只(共60只)。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取双眼眼球制作冰冻切片或分离新鲜视网膜组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鼠龄rd小鼠及对照鼠视网膜CCR1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CR1蛋白在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的定位表达。CCR1在感光细胞及凋亡细胞中的表达由免疫荧光双标法确定。主要指标视网膜CCR1mRNA及蛋白的表达、CCR1的细胞定位及与凋亡细胞的关系。结果CCR1mRNA在对照组及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中均有表达,但在出生后12、14天rd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光密度值分别为0.986±0.17和1.152+0.22,P=0.010和0.008)。CCR1阳性染色细胞开始出现于出生后8天的rd视网膜外核层,并于12及14天达到高峰。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无CCRl阳性染色。CCR1与视紫红质、CD11b或TUNEL染色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而非小胶质细胞中,部分CCR1表达于凋亡的感光细胞中。结论在rd小鼠视网膜中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并随其变性程度加重表达升高。CCR1的活化可能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睑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眼睑组织中FOXL2、SOX14及BPESC1 3个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这3个基因与BPES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方法 TRIzol法抽提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melogenin基因在两性畸形患者生理性别判定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取全血基因组抽提法提取患者和正常人全血DNA,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和自动电泳分析检测Amelogenin基因片段,根据片段确认患者的生理性别后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和2例正常女性患者的电泳结果 都表现为一条带,正常男性电泳表现为两条带,说明患者的生理性别为女性;对患者实施阴蒂复位缩小术及激素替代治疗.随访6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用PCR扩增Amelogenin基因片段可以作为判定两性畸形患者生理性别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5.
逆行颧眶动脉蒂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逆行颞区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尸标本30侧头面部颧眶动脉进行肉眼解剖;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响血管造影(DSA),观察颧眶动脉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分析。结果: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颞浅动脉分支的额支和颧眶动脉相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外径平均在1.0mm以上。结论:颞区皮瓣可被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且在颧眶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存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耳颞部颞浅动脉系统与额部及眼眶区周围血管系统之间的交通吻合情况,为临床跨血管区反流耳颞部岛状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观察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及滑车上动脉的相互交通吻合状况以及颞浅动脉分支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眶上及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颞浅动脉分支—颧眶动脉以3种分支类型与面动脉的终末支—内眦动脉在眼轮匝肌内形成稳定的交通吻合.结论:颞浅动脉额支与滑车上动脉存在吻合支集中区域;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在眉外侧存在位置恒定吻合点.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实际上是以颧眶动脉远端和眼睑动脉弓为蒂的跨区反流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7.
用含大隐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大隐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胫前创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于病人小腿前内侧设计含大隐静脉及隐动脉的L形皮瓣,为12例病人修复胫前创面,创面最大5cm×3.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个月到2年,皮瓣生长良好,创面未复发。结论本皮瓣含大隐静脉、隐动脉及较宽的皮蒂三套供血系统,较岛状皮瓣及任意带蒂皮瓣血供更好,既有利于皮瓣成活,又有利于控制感染,是修复胫前直径在5.0cm以下有较多瘢痕组织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8.
地龙耐热蛋白降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龙耐热蛋白(LHP)对正常大鼠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方法:正常大鼠分别静脉给予LHP0.1、0.2g/kg,SHP分别腹腔给予生理盐水或LHP0.4、0.8g/kg,采用颈动脉插管法检测正常大鼠的血压,无创尾套法测定SHR的血压。结果:单次静脉给药,0.2g/kgLHP能显著降低正常大鼠的血压,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短;连续28d腹腔注射给药,0.4g/kgLHP能显著降低SHR的血压。结论:LHP对正常大鼠和SHR均有显著降压作用,该降压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兔趾骨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血循环的建立及组织学改变,以寻找最佳再植时间,为临床应用自体移植骨修复重建器官提供实验依据,并探索离断指远位寄存二期再造的方法.方法 建立模型,使用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并观察移植骨吸收情况.将断指植入皮瓣下或皮管内,待其周围形成新的血管网后,切下行局部转移,二期再造.结果 ①移植骨术后6周血管生成较多,均成活.②9例皮瓣或皮管均一期愈合,再造手指成活,随访手指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①移植骨植入6周左右新生血管成熟,可连同皮瓣切取移植;移植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吸收.②离断指远位寄存二期再造,可使手指有较好外形及功能,避免了离断指的废弃,为手指再造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形指数分型指导下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巨乳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体形指数分型选择手术方式治疗巨乳症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6例(52侧乳房)巨乳症患者,按体形指数行分型归类.包括:纤细型5例,采用单纯抽吸部分腺体切除法;中等型10例,采用改良真皮帽双环法;肥胖型11例,采用改良垂直双蒂法.观察术后乳头乳晕血运、乳房外形及瘢痕大小.所有患者随访6~32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26例,术后乳房形态自然挺拔、质感柔软.乳头乳晕对称,感觉正常.瘢痕隐蔽并且有效地保留了乳房的泌乳功能.结论 按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