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31篇
预防医学   1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0篇
  1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干预对热性惊厥(FS )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4只14日龄新生SD幼鼠随机分为3组,即盐水对照组、FS模型组、长托宁干预组,根据处死时间再分为12 h、24 h及48 h亚组。采用低剂量海人藻酸与脂多糖腹腔内注射建立幼鼠FS模型,长托宁干预组在建模同时给予长托宁0.45 mg/kg ,观察比较各组幼鼠惊厥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记录各组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变化,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并记录各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L PS联合低剂量K A诱导FS模型组与长托宁干预组幼鼠惊厥发作,建立FS幼鼠模型。FS模型组、长托宁干预组幼鼠惊厥潜伏期差别无显著性,惊厥持续时间分别为(27.74±6.92)min和(21.74±6.60)min ,惊厥程度评分(级)分别为(3.80±0.94)min和(3.18±0.92)min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FS模型组比较,长托宁干预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及丢失程度减轻。与 FS模型组比较,长托宁干预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长托宁通过减少海马部位神经元细胞凋亡对 FS幼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联合用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两者联合用药诱导细胞凋亡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单独及联合用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TUNEL法检测单独及联合用药HeLa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ren blot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均具有抑制HeLa细胞生长的作用,当达到相同的抑制率时,联合藻蓝蛋白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全反式维甲酸的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2种药物联合用药处于中高抑制率时,2种药物为协同作用。两者联合用药可以显著下调Bcl-2和增加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从而引发细胞凋亡。结论 2种药物单独使用均能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联合用药时该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联合用药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促进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凋亡信号的转导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藻蓝蛋白;HeLa细胞;凋亡;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石莼、网地藻藻际微生物丰度对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石莼、网地藻所附着的藻际微生物丰度进行研究(细菌16S rDNA以及真菌18S rDNA丰度)。结果:石莼多糖含量、藻际微生物总DNA含量均显著高于网地藻(p <0.05)。石莼藻际微生物丰度(细菌1.04×1010-1.42×1010拷贝数/g干样,真菌1.01×107-1.38×107拷贝数/g干样) 显著高于网地藻(细菌2.05×108-6.9×108拷贝数/g干样、真菌2.59×105-4.79×105拷贝数/g干样)(p<0.01)。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表明石莼、网地藻多糖含量与藻际微生物(细菌、真菌)丰度显著相关。结论:石莼、网地藻藻际微生物丰度对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铜藻总萜提取物抗抑郁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醇浸提,借助超声波萃取得到铜藻总萜类提取物。采用经典的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和小鼠悬尾实验进行抗抑郁模型,以小鼠行为绝望的不动时间作为指标,考察铜藻总萜类物质的抗抑郁活性。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小鼠小脑中5-羟色胺(HT)水平。结果小鼠悬尾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铜藻总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均能减少小鼠悬尾不动时间,且不同剂量抗抑郁活性有差异(P<0.05或P<0.01);铜藻总萜提取物各剂量组能够不同程度提高小鼠小脑5-HT含量(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铜藻总萜提取物具有抗小鼠实验性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下丘脑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5.
背景: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差,软骨组织工程能利用较少的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对缺损进行修复。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转化生长因子β2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人软骨细胞,将培养的细胞以4×109L-1的细胞浓度接种在藻酸钙凝珠支架上,分别加入20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或)1μg/L转化生长因子β2进行立体培养。于培养的第3,5,7,9,11,13天,进行细胞计数,观察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培养2周后,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氏染色(AB-PAS)及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细胞计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软骨相关基质黏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分泌,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细胞增殖方面,而转化生长因子β2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软骨相关基质形成方面,二者联合应用具有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老年人慢性溃疡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有慢性溃疡创面的老年患者按收治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采用rb-bFGF联合藻酸盐敷料治疗)、bFGF组(采用rb-bFGF治疗)和常规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治疗第1、7、14、21天创面渗液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角毛藻Chaetocerossp.、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叉鞭金藻Dirateriainornate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4株经济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特性,为微藻在医药学相关行业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微藻培养试验,测定微藻细胞密度,并计算细胞生长速率。结果4株经济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呈现明显的缓慢期、快速期和平稳期阶段。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叉鞭金藻和杜氏盐藻的最大细胞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6.71×10^6、4.916×10^7、1.225×10^7和4.64×10^6个/mL。对4株微藻在1—5d、5~9d、9~13d和13~17d几个时间段的生长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叉鞭金藻的生长速率在1~5d阶段最大,分别为0.57、0.48、0.55/d;而杜氏盐藻的生长速率在5~9d阶段最大,为0.68/d。结论实验选用的4株海洋微藻的细胞生长特征存在一定异同,在选育微藻株系开展微藻开发利用研究时应该考虑微藻细胞生长繁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具潜在药用价值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在不同波长下,其藻液吸光度与细胞密度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后期的三角褐指藻藻液进行梯度稀释,利用显微镜观测微藻细胞密度,利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藻液在8个波长下的吸光度,分析各波长下微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的相关性。结果 6个稀释梯度下的细胞密度分别为923×104、453×104、207×104、94×104、47×104、22×104个/mL;不同波长下藻液吸光度有差别。8个波长下,细胞密度与吸光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在680、663、420和450 nm波长处相关系数r值较大,分别为0.999 0、0.998 1、0.997 2和0.996 3。结论利用吸光度法检测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是一种快速、简便、可行的方法;本试验条件下,在680、663、420和450 nm波长处测定三角褐指藻藻液的吸光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9.
目的: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杜氏盐藻驱动蛋白Ⅱ动力亚基(FLA8)C端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上下游分别引入EcoRⅠ和BamHⅠ酶切位点),扩增FLA8C端(433个氨基酸)cDNA,与穿梭载体pGBKT7连接以构建诱饵表达载体,然后转化酵母菌株Y187和AH109,Westernblot法检测诱饵蛋白在转化酵母菌株内的表达。通过自激活实验和毒性实验检测诱饵表达载体是否适合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转化诱饵质粒的酵母菌株Y187与AH109(文库菌)杂交,待三叶形合子形成后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α-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筛选阳性克隆,并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成功构建了pGBKT7-FLA8-C双杂交诱饵载体;经检测该载体的表达产物对Y187和AH109均无自激活和毒性作用,可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杂交后筛选得到2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为鞭毛结合蛋白107(FAP107)和含蛋白结合结构域的预测蛋白。结论:成功筛选得到了与杜氏盐藻驱动蛋白Ⅱ动力亚基C端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为FAP107和预测蛋白。  相似文献   
50.
目的:克隆杜氏盐藻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基因序列并探讨它在鞭毛再生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杜氏盐藻转录组测序得到的GSK3的2个片段设计上下游引物,提取盐藻总RNA进行RT-PCR,以此为模板扩增2个片段之间的序列。采用3’RACE方法扩增杜氏盐藻GSK3基因3’端序列,通过杜氏盐藻消减杂交模板扩增得到5’端序列。采用pH休克法去除杜氏盐藻鞭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鞭毛再生过程中GSK3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获得一段长为2116bp的GSK3 cDNA片段,其中包含737bp的3’UTR和1158bp的开放阅读框。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SK3的mRNA转录水平在鞭毛再生过程中明显升高。结论:杜氏盐藻GSK3基因与鞭毛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