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0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56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636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196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345篇
特种医学   95篇
外科学   219篇
综合类   1662篇
预防医学   616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323篇
  16篇
中国医学   267篇
肿瘤学   10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443篇
  2014年   821篇
  2013年   724篇
  2012年   485篇
  2011年   768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976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被认为是动力性因素和静力性因素共同引起,梗阻的动力性因素主要与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的张力有关,静力性因素主要与增大的前列腺体积压迫尿道有关。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的各种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5-07/2006-02在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对象:来自于安庆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拉唑嗪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选取其中的272例被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年龄50~75岁。患者对调查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对梗阻症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梗阻症状评分(IPSS梗阻)、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其他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高血压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间断排尿评分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而增加,而IPSS梗阻评分、尿线变细以及排尿用力评分随着舒张压的升高而增加;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梗阻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减轻的趋势(差异未达到显著性);随着每天坐位时间的增加,IPSS总评分、IPSS梗阻评分及尿线变细评分随之增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症状程度受年龄、舒张压、坐位时间、饮酒、首次性生活年龄以及30岁性生活频率6种因素影响较大。结论:①年龄、高舒张压状态、首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和30岁性生活过频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②适当的增加体力劳动和减少每天的坐位时问对减轻梗阻症状有保护作用。③饮酒可能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梗阻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2.
以骨密度、骨强度评估参与体育锻炼中老年女性的骨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骨密度是现今诊断骨质疏松及评价骨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从骨密度、骨强度等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运动对中老年妇女骨健康的影响,旨在为全面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3/08在北京妇幼保健院参加常规体检的195名中老年女性,年龄为38~80岁。②分组:根据有无绝经和体育锻炼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体育未绝经组39人,非体育未绝经组(对照组)33人,体育绝经组67人,非体育绝经组(对照组)56人。③方法及评估:应用DPX-IQ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运动功能分析仪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身高、体质量、脂肪含量、腰椎L2~4和股骨颈骨密度、抗骨折能力的测试。结果:①各组受试者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差异:体育未绝经组的L2~4及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非体育未绝经组(t=4.397,P<0.01);体育绝经组的L2~4及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非体育绝经组(t=2.732,P<0.01)。体育未绝经组的股骨颈抗骨折能力高于非体育未绝经组(t=2.914,P<0.01);体育绝经组的股骨颈抗骨折能力高于非体育绝经组(t=2.165,P<0.05)。②体育组与对照组受试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体育组中骨量正常人所占百分比比对照组高,而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所占百分比比对照组低。结论:体育锻炼有促进人体骨健康的作用,可以从延缓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等方面达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从细胞水平,观察扶元起萎,养荣生肌的中药制剂肌萎灵注射液对原代培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实验分组:清洁级SD雌性孕鼠,孕期10~14d。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运动神经元培养72h后,按培养板及孔分为4.5μg/L肌萎灵组(肌萎灵注射液,含生药0.9g/mL)、9μg/L肌萎灵组、45μg/L肌萎灵组、力如太组(力如太R利鲁唑片,应用时经0.9%NaCl-0.01NHCl溶解)和对照组。实验处理:各组分别加入用新鲜培养基稀释为0.5%(终浓度4.5μg/L)、1%(终浓度9μg/L)、5%(终浓度45μg/L)的肌萎灵注射液,力如太组加入利鲁唑(终浓度10μmo/L),对照组加入等量新鲜培养基。实验评估:①共同培养3d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吸光度表示。②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神经突起主干长度。结果:①培养的运动神经元活力状态比较:4.5,9,45μg/L肌萎灵组培养运动神经元活力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317±0.054,0.396±0.087,0.329±0.097,0.230±0.130,P<0.05)。力如太组细胞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0.266±0.141,0.230±0.130,P>0.05)。②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起生长情况结果:4.5μg/L肌萎灵组和9μg/L肌萎灵组可促进其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15.96±32.32),(373.46±80.24),(159.71±48.95)μm,P<0.05]。结论:肌萎灵注射液可增强运动神经元活力,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相似文献   
44.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重要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之一,其对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报道不多.实验拟验证和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处理:取人新鲜脐带(产妇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1×10-9 mmol/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200 m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1×10-9 mmol/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200 mg/L)组、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细胞培养24 h后加入.②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的测定;并进行内皮细胞 caspase-3活性的检测.结果: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加入后,细胞增殖率明显上升(P < 0.05).②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加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刺激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 < 0.05).③caspase-3活性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上调caspase-3的表达,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caspase-3活性则降低(P < 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5.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B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BI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μmol/L)干预24,48,72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μmol/L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μmol/L时的表达最强(P〈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6.
患者安全文化教育主题的构建及在高职护生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彩芬 《护理学杂志》2012,27(24):78-80
目的 探讨高职护生患者安全文化构建的方法及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2007、2008级高职护理实习护生各85名,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案例分析与专家咨询法构建患者安全文化教育主题,于临床实习前开展6个主题的教育,两组护生实习结束后采用安全态度问卷进行调查评分.结果 实验组护生患者安全态度总分及团队氛围、对工作的满意等4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开展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教育可有效提高高职护生的患者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改革护理专业学校与医院"定岗双元"合作培养护理人才的课程构建,向社会输送优秀护士,为医院专科护士的培养打下基础。方法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专业论证、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构建、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合作,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5大模块。并对2008~2011级护理专业"定岗双元"的学生实施院校合作培养。结果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结合临床与大纲、拓展前沿知识的评分为(7.92±1.45)~(8.97±1.69)分,为较好水平;2008级学生均通过2011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后全部被医院录用。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留院临床工作的综合评价良好。结论院校"定岗双元"合作培养的课程构建使学生、学院和医院多方受益。"定岗双元"教学课程改革能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将教学质量的测评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  相似文献   
48.
《现代医院》2019,(3):362-365
向社会群体树立培育与宣传推广医学职业精神,是当今时代调解医患关系的重要命题。广东于2012年正式确立了该地区"广东医生"精神的医学职业精神,即"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笔者将从医学职业精神品牌化的社会需求、构建路径等方面分析如何构建广东地区医学职业精神品牌"广东医生"精神,以期对各地区培树推广医学职业精神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分级诊疗是国际上先进且成熟的就医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三级医院直接对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联体分级诊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探讨现有医疗卫生体制下实行医联体分级诊疗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的实践方案。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与闵行区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1+1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模式试点实践为例,并比较该模式开展1年前后的成效。结果表明,医联体影像诊断、心电图诊断、眼底镜筛查辅助检查诊断平台较分级诊疗模式实施前上升5.66、11.2及5.03倍;双向转诊患者预约转诊率较实施前增长了20%。"1+1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模式在"双向转诊、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等方面的作用有一定程度体现,尤其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开通,为患者分级诊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
《中国药房》2015,(28):3902-3905
目的:探索我院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为例进行实践。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1 000例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列,观察其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ADR/ADE发生率为0.6%,均为偶见(0.1%~1%),级别为"一般",主要表现为皮疹(66.67%),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66.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合并用药、年龄是ADR/AD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不仅弥补了中药注射剂在药品上市前评价的不足,发现可能存在的迟发、严重的ADR/ADE和药物相互作用,还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