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 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Diver C.E.+PCI组(36例)和传统PCI治疗组(36例),对两组之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和临床结果(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iver C.E.+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1486.6±73.7)U/L vs.(1835.9±84.5)U/L,P0.01]和肌酸激酶同工酶[(129.6±26.5)U/L vs.(246.8±29.3)U/L,P0.01]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66.6%±29.3%vs.41.8%±33.6%,P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57.9%±4.8%vs.52.3%±4.7%,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48.6±5.8)mm vs.(56.6±5.3)mm,P0.01];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从功能性充血、自我调节曲线两个方面评价益气化痰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脑循环适应性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HR随机分成SHR组、SHR+Statin组、SHR+ARB组、SHR+YQHT组;WKY大鼠作为非高血压对照。替米沙坦、阿托伐他汀、益气化痰方每天1次灌胃给药。SHR组和WKY组每天纯净水灌胃。功能性充血采用重复挠拨大鼠的触须测量,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变化分别用相对于基线水平的升高百分比和相对CBF(r CBF=CBF_(max)/CBF_(baseline))表示。静脉泵入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造成血压升高,实时记录CBF和血压数值,根据r CBF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数据绘制自我调节曲线。结果:与WKY大鼠比较,SHR组、SHR+Statin组、SHR+ARB组、SHR+YQHT组的静息CBF均无明显差异(P 0.05);SHR组CBF升高幅度明显降低(P 0.05)。与SHR组比较,SHR+ARB组、SHR+YQHT组和SHR+Statin组大鼠脑血管自我调节曲线上临界点及CBF升高幅度显著升高(P 0.05)。结论:益气化痰方能改善SHR大鼠的脑血管适应性调节功能,在血压波动时能较好的维持稳定的供血。  相似文献   
44.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e heart disease,CAD)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最终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冠心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症处理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维持良好的心脏灌注。近期研究表明,积极开通心外膜动脉的同时,加强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对改善CA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减轻心肌再灌注损  相似文献   
45.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附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表现早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AMI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滴。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3.3%,病死率6.7%,并发症发生率6.7%,对照组分别为14.3%、33.9%、26.8%,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10.66±2.68)d,短于对照组(19.86±7.78)d,(P〈0.01)。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6.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内皮功能在包括UA在内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造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失衡、致血栓形成作用的增强等变化,通过促发冠状血管痉挛、冠脉内血栓形成,构成了急性心肌缺血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下面对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损害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研究表明CHF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寻求安全、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案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壮医是极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医学,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诸多壮药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纤维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笔者团队多年来在国医大师黄瑾明教授的启发下进行了一系列壮医药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壮医药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显著临床疗效。本文就壮医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旨在为壮医药参与心血管危急重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C 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 ,探讨C 反应蛋白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 2 0例及同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 30例。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 12h及术后 12h分别采静脉血 2mL ,采用透射比浊法 ,应用日立自动分析仪测C反应蛋白。结果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5 .8± 0 .3mg L ,术后为18.5± 1.2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为 4 .3±0 .5mg L ,术后为 4 .5± 0 .6mg L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另两组病人同期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 反应蛋白增高与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且C 反应蛋白可能与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相关。因此C 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9.
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微小核糖核酸(miRNA)调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调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涉及调控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且特殊的miRNA表达及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及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冠心病归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研究表明,miRNA的及DNA甲基化的变化可以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且中医中药通过干预miRNA及DNA甲基化的相关靶点对冠心病起到防治作用。通过对miRNA及DNA甲基化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检测,二者的相互调控以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等进行阐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陈雅璐  何贵新  秦伟彬  任加以  陈天宇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588-1591,后插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与高发病,致残、致死率高。脂代谢异常及血管内皮损伤是目前学术界认可的两个动脉粥样硬化启动机制,病理进程最终导致冠脉斑块形成造成不同程度冠脉内狭窄。其引起的血液黏稠及血液高凝病理状态与中医痰性黏滞、血瘀血行不畅的"痰瘀"理论有相似之处。目前对其中西医理论的内在联系研究尚未完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识别冠脉斑块性质特点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药物研发、疗效评估及介入治疗评估等,是冠心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