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嗅鞘细胞是介于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的胶质细胞,具有切实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但其相关机制还没确定。 目的:观察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形态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后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脊髓功能的修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观察,于2005-11/2007-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生SD雄性大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原代大鼠嗅鞘细胞,并将其制成细胞悬液。雄性3月龄SD大鼠以螺钉持续性压迫大鼠C4脊髓建立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 方法:造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嗅鞘细胞组、DMEM/Ham’s F-12 培养液组、正常组,每组12只。嗅鞘细胞组在距离脊髓压迫区域上下0.5 mm处选4点注射,按1μL/点脊髓内注射109 L-1嗅鞘细胞,注入速度为1μL/ min。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T-PCR 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以改良的Gale联合行为评分法对脊髓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能部分改善大鼠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延缓白质神经纤维的减少,促进髓鞘的修复与再生。与模型组、DMEM/Ham’s F-12 培养液组比较,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后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 < 0.01)。与模型组、DMEM/Ham’s F-12 培养液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能较大程度的改善大鼠脊髓功能(P < 0.05)。 结论:嗅鞘移植能够部分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形态,促进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轻脊髓慢性压迫后的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2.
《伤寒论》重视内因的思想,可以说是今天中医体质学说兴起的重要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它决定了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与《伤寒论》中重视内因的思想极相一致。 一 在疾病的发生上  相似文献   
33.
吴弢  高翔  王拥军  胡志俊  施杞  瞿佶  李蠡  滕松茂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8-119,F000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利水方对实验性兔骨关节炎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完成。取雄性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化瘀利水方组、氨糖美辛组。每组5只。按Colombo法建立家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5~8周给药。益气化瘀利水方组给予益气化瘀利水方0.09g/(kg&;#183;d),氨糖美辛组给予氨糖美辛O.09g/(kg&;#183;d),正常组及模型组均未给药。各组于术后第9周取材,取右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并利用图象分析测定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积分吸光度。 结果:20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关节软骨光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和氨糖美辛组,关节软骨损伤严重,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发生簇集的软骨细胞胞膜和胞浆内表达,益气化瘀利水方组软骨损伤较氨糖美辛组明显减轻。②各组关节软骨切片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强度的积分吸光度图像分析:正常组与益气化瘀利水方组无明显差异(6.64&;#177;1.59,5.49&;#177;3.09,P〉0.05);模型组与氨糖美辛组无明显差异(23.16&;#177;9.38,20.09&;#177;9.17,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和益气化瘀利水方组明显增高(F=8.96。P〈0.01)。 结论:益气化瘀利水方可抑制骨质增生,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持续性压迫后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痉、痿证方对大鼠脊髓持续性慢性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颈椎前路螺钉压迫颈脊髓,螺钉留置持续压迫30d以产生慢性损伤,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的TUNEL法对模型组及用药组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脊髓受压后,灰、白质均有明显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凋亡,并以白质为明显,经药物干预后,阳性染色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减少,染色变浅。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高,不同压迫程度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模型组以及治疗组之间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痿证方组作用强于痉证方组。结论脊髓持续性压迫损伤后,受压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都有明显的凋亡;痉证方、痿证方对脊髓慢性损伤后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痿证方强于痉证方。  相似文献   
35.
益气化瘀方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益气化瘀方及其拆方药理血清对诱导凋亡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率的调控情况。采用TUN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不同药物作用下纤维环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比较分析益气化瘀方及其拆方益气方、化瘀方药理血清,以及IGF- Ⅰ对抗-Fas抗体诱导凋亡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益气化瘀方可降低细胞凋亡指数,作用低于IGF -Ⅰ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提示益气化瘀方及其拆方可以调控细胞凋亡率,调控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6.
国际上,针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并没有形成共识的最佳方法。尽管缺乏这些方面的标准化,这始终表明,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骨关节炎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参数。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汇总了相关文献,总结并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衡量骨关节炎特征的研究,以及步态参数的变异性对于发病率的高低的影响。文献检索结果包含七项关于对照运动学参数研究,九项针对动力学参数以及四项针对EMG分析方面的研究、六项针对步态分析治疗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人类最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己经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中医上并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其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与中医所说的骨痿等颇为相似,属中医的痿证范畴[1],许多中医文献中有"骨枯"、"骨痿"、"骨极""骨痹"等类似骨质疏松症的记载。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脏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因此从中医角度讲,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防治骨质疏松症也应以养肾、补肾为主。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9.
经皮椎体成肜以其创伤小、操作方式简单、疗效快且确切、安全性高、适应证广等优点,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尤其是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目前最常用的填充物;单侧注射和双侧沣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应用对比剂及掌握合适的骨水泥黏稠度可以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成形前腰部垫枕自身复位可以恢复椎体的高度,避免采用操作复杂及价格昂贵的球囊后凸成形及骨膨胀椎体后凸成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时应该配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减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嗅鞘细胞形态及表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目前国内外研究介绍的嗅鞘细胞培养方法存在繁杂或重复性差的问题,不利于实际应用。为此实验应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嗅鞘细胞,观察其形态学及表型特征。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完成。①选取新生1周龄雄性SD大鼠1只,浸入体积分数为0.75的乙醇中3min,碘伏消毒。打开前颅,暴露嗅球,完整取下两个嗅球,放入4℃预冷的DMEM抗菌液中清洗2遍,洗掉嗅球表面的血液等杂质,剥下嗅球被膜,将嗅球用眼科剪剪碎,加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在37℃孵育箱磁力搅拌下孵育15min,DMEM终止消化。细胞液过100μm细胞筛,离心去除上清液,用DMEM稀释细胞浓度至1×109L-1,种植于无包被处理的6孔细胞培养板内常规培养。按差速贴壁法在培养18~20h后吸出细胞悬液,重新种植于包被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的6孔细胞培养板内。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每2~3d换液1次,培养14d。②将培养不同时间的嗅球成鞘细胞于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嗅鞘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的表达情况,阳性表达为棕黄色,无着色为阴性。结果:①倒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差速贴壁培养第2天可见有较多嗅鞘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突起较短,胞体较大,透亮度一般,成团或散在生长,较难辨认细胞的形态。5~6d可见较典型的嗅鞘细胞形状,主要以梭形和多突起细胞为主,细胞立体感强、透亮、杂质细胞较少、本底清楚,亦可见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开始生长。9d时嗅鞘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生长方向呈较一致的条索状。至14d无论在细胞数量及质量上都呈明显的降低趋势。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细胞多呈梭形,还可见扁平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见双核,胞浆充实无空泡。③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细胞形态多为双极梭形,少数为3极,核不规则,核膜明显,可见核仁,染色质均匀分布于核中,异染色质可在核膜下形成块状结构,胞体表面有伪足样短突起,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系统及线粒体。胞膜有时可见伪足样突起形成皱褶。④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大鼠嗅鞘细胞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免疫反应呈阳性。结论: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嗅鞘细胞表达特征性标志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