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3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耳鼻咽喉   122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914篇
内科学   308篇
皮肤病学   41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1760篇
预防医学   964篇
眼科学   141篇
药学   1160篇
  5篇
中国医学   860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念珠菌病(oral e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32.
摘 要:目的 对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结构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中压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真菌Aspergillus flavus 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通过与已报道数据进行对比,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海绵来源真菌Aspergillus flavus 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包括2个已知二酮哌嗪生物碱 Ditryptophenaline (1)、3-[(1H-Indol-3-yi)methyl]-6-benzylpiperazine- -2,5-dione (2),7个已知化合物 9,12-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 (3)、4-Hydroxy-3-methoxypropiophenone (4)、 Arboreumine (5)、 Asperfuran (6)、 p-Hydroxybenzoic acid (7)、 polybotrin (8)和Kojic acid dimethyl ether (9)。结论 从真菌Aspeigillus flavus 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33.
真菌学的检验常有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等方法。直接镜检方法简便 ,可快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在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直接镜检可选用的涂片浮载液有多种[1] ,其中KOH液使用较广。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常由于皮屑等标本溶解不彻底 ,易出现假阴性造成误诊。我科将其方法进行改良 ,并随机抽取 2 96例门诊患者进行两种镜检浮载液的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2 96例均为 1999年 3月至 9月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 ,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或指趾甲损害 ,可疑有真菌感染的患者。男性 15 6例 ,女性 14…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观察以双烷基氯化胺和中药为主要抗菌成分的皮肤消毒剂生物效应,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结果,该皮肤消毒剂原液对悬液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作用2m in,杀灭率均达100%。将该消毒剂稀释50倍,对悬液内的大肠杆菌作用1 m in,仍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结论,该皮肤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35.
紫外线对真菌的杀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试验证明,以强度为350μW/cm~2杀菌紫外线照射平皿中真菌悬液时,酵母菌抗力最低,青霉与镰刀菌其次,黄曲霉及交链孢霉最强.紫外线可使黄曲霉产毒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36.
1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70岁.咳嗽、气促4年,反复加重5 d入院.体温36.7℃,脉搏86次/min,呼吸频率26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唇甲发绀,呼吸频速,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口罗音,心律齐,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7.
近20年,因癌症化疗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项目的扩大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发生,导致免疫能力降低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不断增加。涉及的真菌包括皮肤癣菌、深部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以及曲霉、青霉、毛霉、枝孢、镰刀菌属等多种条件致病菌和实验室污染菌[1,2]。目前,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已成为癌症病人真菌性死亡的最主要病因[3];24%的窥镜污染是由真菌引起的[4];Wilson等从11种消毒过的软接触镜中分离出多种真菌[5];美国过去 20年念珠菌属感染的增加非常显著,血液感染增加了…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MRI特征征象,评估患者鼻窦累及范围,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其在MRI上的特征影像表现,结合手术记录评估病灶累及范围。结果①24例病例中,21例行CT扫描,24例均行MRI扫描;②病变单侧发生23例、双侧1例;③病变发生于单侧窦腔17例(单侧上颌窦16例、单侧蝶窦1例),同时发生多个窦腔7例(累及上颌窦、筛窦及额窦2例,累及蝶窦及筛窦2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上颌窦及单侧筛窦1例);④21例CT检查病变窦腔内均充填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9例病灶内可见结节状、斑点状、絮状高密度钙化,2例未见钙化。21例中13例伴窦壁骨质硬化;12例伴窦腔扩大,其中9例伴部分骨质吸收、破坏;⑤MRI可见病灶多数位于窦腔中央(15/24),部分位于窦口区(6/24),少数同时累及窦腔和窦口(3/24),T1WI表现为稍低至稍高信号,T2WI均呈现特征性低信号,低信号范围大于CT钙化灶的范围;受累窦腔黏膜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T2WI呈现特征性低信号,范围大于CT所显示钙化灶范围,结合增强扫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邻近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快速诊断、有效治疗以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生物梅里埃Vitek-YBC鉴定卡鉴定50株念珠菌,用法国艾米公司的CANDIFAST测试盒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口腔念珠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0%(45/5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0.0%(5/50).白色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胞嘧啶、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5%(1/40)、2.5%(1/40)、2 5%(1/40)、77.5%(31/40)、2.5%(1/40)、7.5%(3/40)、50.0%(20/40).热带念珠菌对益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为100%(5/5).结论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能快速正确地检测口腔念珠菌,有良好鉴定率.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是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近几年耐药率上升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形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科完成。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空白对照组,4只/组。在各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时及术后第1天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分别于创面放置微量白色念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于创面放置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及增生性组织块发生情况,测定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胶原Ⅰ的表达。 结果:实验纳人12只兔,兔耳创面制作时因麻醉药物过量4只死亡,予以补充。①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愈合时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14.7&;#177;1.0),(15.3&;#177;1.1),(11.2&;#177;1.3)d,P〈0.01];增生组织块出现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5.4%,91.6%,62.5%,P〈0.05);术后28,49,60d增生组织块成纤维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各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胶原Ⅰ在术后28,49d均为强阳性表达,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最为显著,随时间的推移各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均易出现增生性组织块,其形成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创面愈合时间越长增生组织块的出现率越高,符合人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验证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及胶原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