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68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749篇
中国医学   770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郑舒方  胡唯伟  杨勇  陈真 《药学研究》2019,38(7):407-411,423
多形性腺瘤基因(PLAG)锌指蛋白家族主要作为核蛋白转录调节因子对机体多种重要基因表达发挥调控作用,家族成员包括PLAG1,PLAGL1和PLAGL2。近年来,对PLAG家族蛋白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且发现该家族成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PLAG家族蛋白成员的结构,转录机制及其对肿瘤调控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PLAG家族成员作为肿瘤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杨二爽  杨文倩  夏云  沈雁 《药学研究》2019,38(7):393-398
目的 制备一种载阿霉素(DOX)的中空金纳米粒(HGNPs)载体。方法 合成巯基化阿霉素(DOX-SH),通过质谱(MS ESI)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再将其以金硫键共价结合方式负载到中空金纳米粒表面。通过粒径、等离子共振吸收(SP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近红外(NIR)激发的光热转化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对制备的中空金纳米粒载药体系进行评价。结果 质谱显示,合成的巯基化阿霉素的分子量为616,核磁共振氢谱所示的结构也与目标产物相符。阿霉素-中空金纳米粒复合载药体系(HGNPs-DOX)的粒径为70 nm左右;等离子共振吸收最大吸收波长为80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其为中空圆球形结构,壳厚4~6 nm;细胞毒性显示,在高浓度时,阿霉素-中空金纳米粒复合载药体系能显著减小阿霉素的毒性。结论 成功合成了阿霉素-中空金纳米粒复合载体,其具有良好的结构,良好的光热转化能力,较小的细胞毒性,未来可成为有研究前景的新一代化疗联合光热治疗的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33.
岳淑雯  陈真 《药学研究》2019,38(1):49-52
肝脏具有物质合成、解毒和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易于受到自由基和某些药物的攻击而产生损伤。肝脏疾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而急性肝损伤是几乎所有肝脏疾病的开端。目前已有多种动物模型可以分别模仿不同发病机制的急性肝损伤,针对不同发病机制的通路研究也在不断进行。本文简述了CCl4、D-GalN/LPS、对乙酰氨基酚和酒精介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并简要介绍了Keap1-Nrf2、TLR4和NLRP3通路在急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35.
薛楚  刘思雪  黄芳 《药学研究》2019,38(5):290-294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既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同时也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预警。尽管阿片类药物具有显著的不良反应及成瘾性,但目前该类药物仍是治疗严重急慢性疼痛的主要治疗药物。本文整理了具有镇痛功效的罂粟科植物罂粟、延胡索和岩黄连,从古籍记载、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更科学地发掘具有镇痛强,成瘾性低,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相似文献   
36.
目的:合成mPEG/PLA比例为10/90,5/95,2/98的3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合成的mPEG-PLA为载体材料和有机溶剂N-甲基比咯烷酮(NMP)制备醋酸亮丙瑞林(LA)的原位注射剂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体内外释放试验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PEG2000和外消旋-丙交酯(DL-LA),以开环聚合法合成比例为10/90,5/95,2/98的聚合物mPEG-PLA,并通过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确证。然后将mPEG-PLA和LA置于两个注射器中,制成A/B系统,在使用前将药物加入聚合物溶液中并混合均匀,制备醋酸亮丙瑞林的原位注射剂。利用显微镜和SEM分析制剂结构。其次进行药物的体外释放试验,对释放曲线进行模型拟合,最后以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试验,考察药物在SD大鼠体内的释放行为,并考察体内外相关性。结果:成功合成且验证了不同比例的mPEG/PLA聚合物,并以此为载体材料成功制备出LA原位注射制剂。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药物以接近零级的方式释放,释放速率和聚合物mPEG/PLA比例,载药量和加入有机溶剂的量有关,且聚合物中PLA比例越高释放越慢,载药量增加则释放速率增加;选用黏度大的溶剂则药物释放减慢,溶剂的用量增加释放速率减小;大鼠体内实验也表明该制剂在体内能够达到缓释的效果,药物在前10 d内释放较快,30 d释放药物能达到90%。结论:醋酸亮丙瑞林原位注射制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体内外实验均证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缓释混悬剂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以市售盐酸氨溴索缓释胶囊为参比制剂,采用双周期试验设计,选用6只Beagle犬分别灌服参比制剂或受试制剂(盐酸氨溴索缓释混悬剂)75 mg,给药后1、2、3、4、5、6、8、10、12、14、24 h取前肢静脉血5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氨溴索的血药浓度,以非隔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分析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4.21±0.15)、(4.48±0.22)h,tmax分别为(5.00±0.00)、(4.33±0.52)h,cmax分别为(1.90±0.27)、(2.06±0.18)μg/ml,AUC0-24 h分别为(21.70±3.11)、(20.55±1.38)μg·h/ml,其中cmax和AUC0-24 h90%的可信区间均在88.9%113.8%内,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2%。结论:盐酸氨溴索缓释混悬剂具有缓释效果,且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38.
王祺玥  沈雁  涂家生 《药学进展》2014,(10):754-760
构建温敏型三嵌段共聚物,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用其制备的可注射更昔洛韦温敏型原位凝胶剂的制剂特性。以聚乙二醇(PEG)作为亲水嵌段.丙交酯(LA)和β-丁内酯(β-BL)的无规共聚物PBLA作为疏水嵌段.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温敏型三嵌段共聚物PBLA-PEG-PBLA,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其溶液的胶凝温度/临界凝胶浓度、流变学性质、通针性和溶蚀行为以及以更昔洛韦作为模型药物、用其制得的可注射载药温敏型原位凝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合成的PBLA-PEG-PBLA嵌段共聚物重均分子质量在6000左右,多分散系数为1.5左右;其溶液临界凝胶浓度(g·mL^-1)为5%-10%,质量浓度(g·mL^-1)在10%~25%时胶凝温度为31~35℃,接近并略低于体温:其凝胶在低温下储能模量与黏度较小,当温度接近相转变温度后两者迅速增大:其载药凝胶剂累计释放量经拟合显示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并呈扩散释药机制。较低质量浓度[10%15%(g·mL^-1)的PBLA—PEG—PBLA更符合玻璃体注射要求,更适用于制备可注射载药温敏型原位凝胶剂。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8例未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HCV-F基因区进行准种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患者血清中的抗F蛋白抗体、Th1(IL-12,IFN-γ)和Th2(IL-5,IL-10)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46例为抗HCV-F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9%。HCV1b亚型患者F基因区准种数目高于非HCV1b亚型(P=0.002)。F基因区SSCP条带数与HCV RNA载量及ALT/AST水平呈正相关(均有P〈0.05)。另外,与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相比,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12、IFN-γ水平降低(P=0.023,P=0.010),Th2细胞因子IL-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24,P=0.012)。结论 HCV-F基因区准种多样性与病毒复制、肝损伤和机体Th2优势应答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