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26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581篇
内科学   220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1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1006篇
预防医学   448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413篇
  3篇
中国医学   377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被认为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核心,累及骨质、滑膜、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全方位、多层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我科于1998年1月-2000年3月对住院治疗的48例共75膝的此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综合治疗,经近期观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2.
180例急性中风病例死亡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病例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死亡时间,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24 h内95%的死亡时间集中时间段。结果:急性中风患者严格统计学意义上的死亡高峰时间是不存在的(P>0.10),相对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7:24;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7:48;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05:43。结论: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特点,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工作中应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对减少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改善中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常规组各38例,常规组进行康复科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及护理,心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心理护理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治疗后心理护理组患者吞咽障碍功能恢复快(P 0. 01)。结论心理护理配合个体化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中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综合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康复训练对象.其他同类疾病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国际编码诊断标准,病程持续≥4年;②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总分〉15分的患者为人组对象。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康复训练组43例,平均年龄(46.74±5.87)岁;平均病程(17.8±4.64)年。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55.34±6.23)岁,平均病程(17±4.93)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5.
血浆置换术(PE)可治疗肾病、重症肌无力、红斑狼疮、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毒、肝昏迷、高粘滞综合症、血友病、糖尿病、胰腺癌、结肠癌等200多种疾病,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低血压、低血症、心律失常、枸橼酸盐中毒等,发生率约在11~59%,严重不良反应约占4.5%。笔者亲历29例血浆置换治疗,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例严重不良反应,经及时抢救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在腹腔镜肝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01~12月12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整体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漏、腹水、腹胀)、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住院满意度。  结果  除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将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自理能力,提升治疗效果与住院满意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究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HB-EG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是否相关。方法 首先通过抗体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检索大量文献,从中选取uPAR及HB-EGF进行验证。收集30例正常孕妇和50例子痫前期孕妇的血清标本,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HB-EGF、uPAR的表达,再选取10例子痫前期孕妇和6例正常孕妇的胎盘组织进行qRT-PCR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来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uPAR的表达高于正常孕妇(P<0.05),血清HB-EGF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孕妇(P<0.05)。qRT-PCR结果显示胎盘中uPAR mRNA表达量较低甚至不表达,HB-EGF mRNA的子痫前期孕妇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孕妇(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uPAR及HB-EGF在子痫前期孕妇胎盘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孕妇。结论 HB-EGF及uPAR分子的异常表达与子痫前期有关。此研究证明HB-EGF和uPAR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同时血液中HB-EGF和uPAR的表达差异可能对寻找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
从社会老龄化与髋部骨折的现状、损害控制理念的形成发展、护理干预措施如多模式的镇痛、心肺功能锻炼等方面总结将损害控制应用于风险较高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探索其发展趋向,为提高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单发跖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骨折部位。结果A组4779例,B组1708例,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足部骨折的21.28%(4779/22455),低于B组的26.88%(1708/6354);A组成人单发跖骨骨折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48%(4779/192991),高于B组的2.10%(1708/8114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女比分别为1.21:1和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A组患者中位数年龄(43岁)大于B组(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75,P〈0.001)。A组21~30岁(19.02%)、31~40岁(18.62%)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22.66%、21.60%),51—60岁(21.09%)年龄段患者跖骨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14.64%);A组患者87.A型(40.18%)、87-C型(5.52%)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44.38%、8.20%),而87-B型(54.30%)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47.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跖骨骨折部位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西部地区均以第5跖骨的发病率最高,跖骨近端骨折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单发跖骨骨折的构成比、男性骨折的构成比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黄豆苷元的杂质谱以及与其生产工艺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65∶35),检测波长249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运行时间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6倍]对最大未知杂质进行定量检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肼质谱联用仪(一级、二级质谱)和核磁共振谱仪(氢谱、碳谱)对杂质结构进行确证。通过对生产工艺的分析研究推断杂质来源并提出工艺改进建议。结果:黄豆苷元原料药及制剂的主要杂质为杂质A,在原料药合成工艺中引入,与合成工艺中使用的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和乙醇有关。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黄豆苷元杂质谱的液相检测方法,并利用核磁对最大未知杂质结构进行了确证,质谱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质量标准的修订以及黄豆苷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