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 毫秒
31.
强调中医临床经典在诊疗中的整体性,以伤寒出血热阐释疾病原委,以六经九分法归纳证治规律,以热病四分法凸显诊疗格局,从临床诊疗体系的角度理清伤寒、金匮、温病三者的历史脉络和原来各自的位置。  相似文献   
32.
将六经九分法和三焦证治对照,提示三焦不同层次的证治要点,补充后世临床对治法方药的扩展,理解寒温在临床上的一体性,从理法方药的角度对经方和时方作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3.
    
以疫病为对象,《伤寒论》“伤寒例”提出了大致范围及识别方法,明清医家更加重视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追求临床实用。从疾病的名实、治疗的规律、临床思维等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古代的疫病证治经验对我们当今的临床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34.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35.
汗证的临床治疗应在辨证中对症狀的病因病机仔细推求,分清辨别阴阳虚实的主次,给予方药才能有方向。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病因病机的方向决定了用的方药,只有方向对了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36.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群可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蕴含着中医诊疗体系,包括六经、病证和方证3个体系。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对伤寒六经病的证治进行梳理,从而给人以启发,这也是关于《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限于篇幅,文中大段的引文对照内容被省略了,而重点罗列了作者的主要观点。编译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对部分文字也有省略。《素问·热论》篇“阳病发汗,阴病吐下”的观点被《诸病源候论》所继承,成为隋唐时期伤寒三阴三阳病治疗的准则。但在《宋版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却多次出现与此相异的观点,即“阳病发汗吐下,阴病温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文将围绕伤寒三阴三阳病态论展开,试将各种古代资料进行比较对照研究,作为伤寒概念的补充,同时也将论及有关时气病、热病、温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38.
作为中医原著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在我校各级领导和教务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安排下,临床经典导读课程于2008年1月作为必修课(56学时)正式开课。授课对象是中医学相关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较早接触到中医经典,大部分学生感到满意,认识到中医经典的重要性,体会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较为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  相似文献   
39.
译者说明:本文译自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2007年底,译者从东洋学术出版社得到此书后,就产生了尽快将相关内容向国内同道作介绍的想法,由于整本书的篇幅太长,也由于日常教务较忙,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40.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诗句,蕴含着哲理.每当上完博士研究生的经典研究课程,我都会把这首诗送给大家.中医的学问太大,中医成才太慢.然而,做学问又别无他路,硬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攻读博士,就是志向于学问,就是将一生献给学问,读这首诗,会有助于思想和觉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