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论述《伤寒经注》学术思想:从全局把握《伤寒论》;证治内容归纳条理清晰;对原文的注释简明扼要;对方药的理解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02.
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探讨《伤寒论》所论治的具体疾病,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整个历史背景,联系当时其他医籍中对伤寒的描述,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基础形成了六经病证的应对方法,强调研究和理解古典医著必须注重当时的临床事实。  相似文献   
103.
正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当时各个领域内学问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字典《玉篇》(顾野王,梁,543年)由北宋陈彭年等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字音特别是根据韵将汉字分类的字典《韵书》是从《切韵》(陆法言,隋,602年)开始的,同样陈彭年等选定的《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定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医学  相似文献   
104.
《千金要方》广泛收集唐以前医家有关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此书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伤寒,即可指疫病,具有传染性。仲景之书用药痕迹保留在《千金要方》中,隋唐时期丰富的医学文献对于伤寒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以金元时期李东垣亲历的疫病为背景,探讨补中益气汤最初立意,说明热病证治用补中益气汤,可拓展中医临床的思路;并参照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进一步理解中医临证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06.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开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改革中一项新的尝试,从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定位、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08.
从《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现状出发,对某些习以为常的认识和概念,如伤寒是什么、《伤寒论》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认识六经和经方、伤寒和温病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并对伤寒理解方面的某些误区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09.
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内伤杂病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辨证,内外有别。外感热病倾向于量身定制的方法,而内伤杂病立足于普遍适用的规矩。现代中医面对的临床更加复杂,应该注意在诸多辨证方法中求同存异,抽象归纳出更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发现:《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妇人病的内容,《脉经》明显比《金匮》多;《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