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首次以阿苯哒唑原粉均匀混入精制食盐制成1%阿苯哒唑驱虫盐,驱虫盐500g5周疗程和300g3周疗程,治疗华枝睾吸虫的虫卵阴转率为92.1%和91.8%;驱虫盐100g1周疗程的钩虫,蛔虫和鞭虫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9.0%、97.5%和82.1%。副反应较轻,不经处理可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状况,分析菌株的分子特征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从珠江河口水体中分离的59株O1群和10株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体外检测ctxA、tcpA、ace、zot、tcpl,hlyA、toxR和ompU等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毒力相关基因分型分析,对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消化后的基因组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图谱,得到菌株带型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2009-2010年共采集1 152份水体标本,分离得到O1/O139群霍乱弧菌69株,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59株(小川型18株,稻叶型41株),O139群霍乱弧菌10株.PCR检测69株菌ctxA全部阴性,hlyA和toxR全部阳性,基因分型可分成9个型.稻叶型菌株中,34.15%(14/41)为hlyA+ toxR+ ompU+ ace+ zot+ tcpⅠ+型;小川型菌株中,66.67%(12/18)为hlyA+toxR+型;O139群菌株中,70%(7/10)为hlyA+ toxR+型.PFGE分型发现,O139群菌株PFGE相似度为69.9%~ 95.5%;O1群菌株相似度为72.8%~ 100.0%,可分成3个聚类.结论 在霍乱流行间歇期,该地区外环境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广泛存在,基因型别多样.  相似文献   
33.
应用阿苯达唑驱虫糖是群众性防治华支睾吸虫病的良好方法[1]。为了解这种方法大规模应用时的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其安全性,我们干1995年8~10月在顺德市桂洲地区应用阿苯达娃驱虫据群防群治华支睾吸虫病4596例,本文报告其副反应发生情况。材料与方法1防治对象防治对象为桂洲地区的爱德电器公司、第一电风扇厂的工人;幸福管理区的农民;和平小学与幸福小学的学生及桂洲镇机关干部共4596人,年龄自10~70岁。防治工作开始前对上述人群抽样粪便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1.互%、64.1%、30.9%及68.0%。发热病人、肾脏疾病及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92-1999年)人群丝虫感染及其抗体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厚血片法进行病原学监测,并将监测点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进行双年(A组),单年(B组)的血清学监测。结果 10个监测点共血检114437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1992-1999年A组血清学监测4次,人群丝虫抗体最性率依次为6.48%,2.71%,2.52%及1.66%。B组共监测4次,人群丝虫抗体最性率依次为9.85%,5.42%,2.12%和1.56%。结论 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个监测点人群未发现微丝蚴血症,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已接近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35.
2001-2003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中钩体病菌群的变化,为预防钩体病的爆发流行,合理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健康人血清、疑似病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90%、4.59%、36.69%;在疑似病人血中分离培养出秋季热群钩体1株;在鼠肾中分离培养出21株钩端螺旋体,其中爪哇群14株、秋季热群4株、黄疸出血群2株和澳洲群1株;在猪肾、蛙肾中均未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结论]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的菌型以黄疸出血群为多,而宿主动物以爪哇群为多。鼠类动物脏器分离培养及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显示老鼠仍然是传播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提示我们要警惕由于菌群的更迭而引起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36.
广东省2004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合理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对全省各县、市进行流脑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各监测点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同时对2004年广东省发生的一起流脑局部暴发疫情进行深入调查。结果2004年4个监测点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75%(14/1876),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全省共报告流脑27例,死亡1例。2004年3月广东省发生一起由C群Nm引起的暴发疫情,共发病3例,调查发现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分厂的外来工及相邻厂外来工总的Nm带菌率高达13.1%(14/107),检出B群、C群及1892群Nm,未检出A群Nm。用Epsilometertest法对所分离到的15株各群Nm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甲氧苄氨耐药。结论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但流行菌群发生变化。今后要加强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适当对流脑预防控制措施作相应调整,一旦发生C群流脑疫情,应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37.
广东省部分地区人群百、白、破IgG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健康人群血清中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简称百、白、破)抗体水平,为百、白、破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出潮州市、汕尾市、深圳市等三个地区部分健康人群,采用间接ELISA法(定量)检测正常人血清中百、白、破Igc抗体水平。结果三个地区健康人群百日咳IgG抗体阳性率为54.1%,白喉IgG抗体保护率为76.4%,破伤风IgG抗体保护率为77.2%。结论广东省三个地区健康人群百日咳IgG抗体阳性率较低,部分地区白喉及破伤风抗体保护率比较低,白喉及破伤风抗体保护率有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提示我们要加强百、白、破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0~2013年健康人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全国流脑监测点工作手册(2010年)》要求,并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连续在广州、东莞和韶关市采集健康人群血标本,采用杀菌力试验方法,测定血清中C群Nm抗体。结果 2010~2013年,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标本3158份。C群Nm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分别从2010年的29.83%和27.36%上升到2013年的45.94%和41.61%。健康人群C群Nm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出生后逐渐降低,3岁前降到最低水平,3岁后明显上升,5~14岁有所降低,15岁以后又缓慢上升。健康人群C群Nm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广州、东莞和韶关市。男性的C群Nm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高于女性。结论广东省2008年9月将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0~2013年健康人群C群Nm抗体水平逐年提高,但仍存在年龄、地区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9.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基层医务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为制定乙肝高危人群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汕尾海丰县和云浮新兴县采取分层比例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243名基层医务人员作为样本,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雅培试剂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大鼠体内对海马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向SD大鼠右侧海马区立体定向注射LPA、LPA+苏拉明(L+S),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注射部位临近脑组织TLR4表达。结果 LPA脑内注射后6h同侧海马区TLR4表达开始增高,24h达高峰,48h以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S脑内注射组各时间点与LPA组相应时间点相比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LPA激活小胶质细胞可能是通过TLR4信号途径介导的,TLR4可能在脑出血炎症损伤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