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提高对妊娠合并肺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 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例妊娠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第1例患者31岁,妊娠34周,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液.于妊娠35周行剖宫术产出男婴1名,同时进行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提示转移性肺大细胞未分化癌.产后第2天患者病情持续恶化,给予机械通气及抗生素、吉非替尼治疗无效,产后28 d死亡.第2例患者28岁,妊娠27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示右侧肺癌合并心包、右侧胸膜、肝脏及盆腔转移.气管镜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肺小细胞未分化癌.人工终止妊娠后,给予足叶乙甙+顺铂(EP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病变缩小,患者转回当地医院.结论 妊娠合并肺癌少见,患者预后较差.为改善孕妇的预后及减少胎儿转移,需要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全身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快速鉴定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建立多重PCR实验技术快速鉴定170株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以及对照组的其他菌属14株。结果138株菌的PCR产物扩增出2条条带,为鲍曼不动杆菌,另外32株只扩增出1条条带,为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的其他基因型,对照组的菌株没有扩增出条带。结论多重PCR技术的建立为快速鉴定鲍曼不动杆菌提供了一个快速而简便的方式。  相似文献   
33.
2005-2007年鲍氏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结果 3年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大部分来自下呼吸道(79.2%),致病率为59.8%,多药耐药占77.2%;主要分布于ICU(70.8%),神经内科ICU最多;一年四季均有感染发生,连续3年资料显示,月致病率在时间分布上存在3个高峰,分别位于4、7、9月,前后相差≤1个月.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多药耐药十分严重,密切监测重点科室、易感人群和高发季节,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1名哮喘发作病人嗜酸细胞总RNA为实验子,治疗后作为对照的嗜酸细胞的RNA为驱动子。检测子、驱动子的总RNA由SMART cDNA合成方法合成双链cDNA,进而由抑制消减杂交方法获得消减杂交产物。消减杂交产物克隆到T载体建立消减文库,对部分克隆进行杂交筛选及序列比对。结果 消减杂交文库挑取400个克隆进行PCR扩增,阳性率约为80%。部分阳性克隆经2轮杂交筛选及序列对比后获得6个差异片段,涉及与编码炎症介质、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结论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有效地克隆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基因,为阐明嗜酸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临床防治支气管哮喘、寻找新的药物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短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方法94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1组(34例)、治疗2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三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氨茶碱及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1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雾化吸入。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泼尼松龙40mg,静脉给药。对照组常规治疗。三组均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定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三组间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1组与治疗2组在肺功能及血气分析4个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在FEV_1(L)、FEV_1%、PaO_2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VEGF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H2O2浓度对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BE135-E6E7活力的影响;实验分4组:正常组,50μmol/L、200μmol/L和600μmol/L,分别处理HBE24h,RT-PCR检测VEGF及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选择基因表达水平影响较大的50μmol/LH2O2处理细胞24h,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选择性抑制剂Ly294002对H2O2诱导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在200μmol/L以下H2O2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HBE135-E6E7组成性表达VEGF189和VEGF165。VEGF165 mRNA表达在正常组,50、200和600μmol/L分别为0.379±0.044,0.791±0.042,0.585±0.133,0.720±0.0213VEGF189 mRNA表达在4组中分别为:0.193±0.018,0.270±0.012,0.205±0.074,0.302±0.035。相对于对照组,VEGF165、VEG...  相似文献   
38.
文化程度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评估及控制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文化程度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评估及控制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门诊初次诊断为哮喘的患者75例,以患者文化程度分为两组,包括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A组)46例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B组)29例.所有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控制药物均为沙美特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SM/FP).按照全球哮喘防治推荐方案降阶梯治疗.在治疗第8、12及24周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最大呼气流速日内变异率检测.根据病人对ACT问题的回答、体征及肺功能检测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估控制水平的情况.ACT评分19分认为已达良好控制.分析文化程度在不同治疗时期自我评估情况及控制水平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肺功能等基础水平无显著差异.经过8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29例,其中11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24%,实际哮喘控制率为39.1%.B组中ACT评分19为17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44.8%.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自我哮喘评估也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为37例,其中17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7.0%,实际哮喘控制率为43.6%.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2例,其中4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13.8%,实际哮喘控制率为62.0%.两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B组(P<0.05).经过24周治疗,A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42例,其中19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占该组的38.7%,实际哮喘控制率50.0%.B组中ACT评分19分的为26例,其中5例存在高估控制水平,实际哮喘控制率为72.4%.B组实际哮喘控制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高估控制水平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 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病人病情评估和哮喘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在治疗期间不同时期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9.
诺卡菌病系由诺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性或播散性、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特别是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往往引起血源性播散,病死率较高,当合并多发脑脓肿时病死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14例机械通气48h的患者,将其中5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分为早发型感染组和迟发型感染组,以非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感染组以死亡病例为病例组,以非死亡病例为对照组进行死亡危险因素χ2分析。结果频繁更换抗菌药物(OR=5.828,P=0.001)、患2种基础疾病(OR=4.538,P=0.008)是早发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OR=5.684,P=0.000)、血白蛋白25g(OR=2.279,P=0.000)是迟发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抗真菌治疗(OR1=0.064,P1=0.004;OR2=0.561,P2=0.014)是两者的保护性因素;昏迷(P=0.001)、肾功能异常(P=0.002)、患2种基础疾病(P=0.026)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早发型和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危险因素是有差异的,及时发现感染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