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重点介绍抗肿瘤核酸疫苗中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趋化因子、微生物蛋白、脂质介导的佐剂效应  相似文献   
3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肿瘤,由Frantz[1]于1959年首次报道,占胰腺原发肿瘤的0.13%~2.70%,多见于年轻女性[2].根据其病理形态,国内外文献曾使用了多种名称,如实性乳头状上皮瘤、囊实性上皮瘤、乳头状囊性肿瘤和囊实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等.1996年WHO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我院胰腺外科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40例SPTP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后患者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接受LC患者,患者年龄>18岁,排除恶性肿瘤。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包括病程、基础疾病、既往手术病史、术前检查;手术相关资料包括中转开腹、胆道损伤、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通过电话回访对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3例患者中,男性84例(48.55%)、女性89例(51.45%),平均年龄54.12岁,平均发病时间(36.24?73.62)个月。术后GSRS评分较术前降低(0.53±0.87 vs 2.92±2.60,P<0.05)。患者术前出现腹痛症状110例(63.85%),术后16例(9.25%, P<0.05);术前恶心和呕吐38例(21.96%),术后2例(1.20%, P<0.05);上腹部不适术前35例(20.23%),术后1例(0.58%,P<0.05);腹胀术前41例(23.7%),术后11例(6.36%, P<0.05);术后腹泻发生26例(15.36%),较术前增加14例(P<0.05)。结论:LC术后患者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通过GSRS可以全面和直观分析患者上述症状在手术前后变化,对于术后腹痛未全部缓解、腹泻症状病例增加的原因需进一步大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4.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头昏、心悸、意识障碍6个月入院.6个月间上述症状共发作6、7次,均为上午9:00~10:00之间发生.最后一次发作时在外院查血糖1.5mmol/L,予静滴葡萄糖溶液后好转.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研究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4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施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采用D2-40和CK19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周神经丛中淋巴管微转移、周围神经丛侵犯等进行观察。结果 D2-40标记淋巴管呈棕黄色管腔样结构。胰周神经丛组织内淋巴管多与血管及神经束伴行,而胰周神经束附近的淋巴管均呈明显管腔样结构。CK19染色使胰腺癌细胞胞浆呈红色,清晰显示毛细淋巴管内肿瘤细胞侵犯现象。胰周神经丛侵犯30例(68.2%),21例(47.7%)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组织中的淋巴管内发现肿瘤细胞侵犯,胰周神经侵犯现象与其中的淋巴管侵犯现象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结论应重视胰腺导管腺癌术中对可能受侵的神经丛,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廓清。此外,联合D2-40和CK19的双重免疫组化技术为研究胰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PNET)是一种起源于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囊性软组织肿瘤。我院收治 1例 ,报告如下。患者 ,男 ,5 0岁 ,因腹痛 3个月 ,便血 10d ,外院行右下腹壁肿块切除病理学检查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 6d于 1999年 9月 2 2日转入我院。查体 :右下腹可见一 4cm手术切口瘢痕。脐上 2cm处可触及 10cm× 8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肿块 ,有压痛。左下腹壁可触及 3cm× 4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随呼吸上下移动的肿块。结肠镜检查示横结肠中段有一肿块 ,表面糜烂、出血。结肠气钡造影发现横结肠中段…  相似文献   
37.
目的检测以双表达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s,CEA)基因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CEA基因片段和IFN-γ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双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肉注射方法接种核酸疫苗;检测疫苗在小鼠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脾细胞CEA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结果小鼠经肌肉注射质粒后,核酸疫苗可在体内有效表达CEA和IFN-γ分子;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增高,并且伴有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ell,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F=15289·67,P<0·001。结论实验所构建的核酸疫苗pIRES-CEA、pIRES-CEA-IFN-γ和pIRES-CEA-IFN-γ等可在小鼠体内高效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8.
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栓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例胰腺癌患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试验组16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d×7d,两组于术前3d、术后2周分别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结果:26例胰腺癌患术前全血还原粘度低切(17.06±7.34)mPa.s,高切(5.73±3.55)mPa.s均为正常值 上限;其中有3例低切>22.5  相似文献   
39.
实验通过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肺血管床的血管收缩功能的检测,以探讨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实验分三组,选雄性Wistar白鼠,剖腹后用无创血管夹钳夹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阻断60分钟,之后松开血管夹分别再灌注120分钟(I/R 60/120,n=28)和240分钟(I/R 60/240,n=26);对照组(n=17)剖腹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阻断。三组实验鼠肺经Krebs-Hanseleit缓冲液预处置70分钟  相似文献   
40.
胰高血糖素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6岁,因全身皮肤瘙痒、糜烂1年余,发现胰颈体占位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弥漫性岛状分布陈旧性疹斑和糜烂结痂区,以双下肢为重.全腹软,无压痛,中上腹可及一大小约10 cm×7 cm×5 cm包块,边界尚清,表面尚光滑,不活动.腹部CT见胰体部实质性占位,约 9.7 cm×5.5 cm×9.0 cm大小,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肝脏多发囊肿,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CEA、CA19-9均正常,血胰高血糖素为331.19 pg/ml.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无腹水,胰颈体部可触及一15 cm×8 cm×6 cm大小肿块,可推动,肿块与胃窦后壁有粘连,与正常胰腺组织界限清楚.行节段性胰腺切除、胰腺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200 ml,术后恢复佳,24 h皮疹消退明显,瘙痒缓解,一周后皮疹基本消失(图2).术后病理示胰头体部恶性胰高血糖素瘤.随访12个月,无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