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后,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这期间,此术式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改变、创新的过程,使其手术适应证得到扩展、术后并发症得以降低,流程更加优化。笔者结合世界各大医学中心及所在中心经验,阐述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比研究机器人肿瘤剜除术(robotic enucleation,REN)及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RPD)在治疗胰头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SPT)的可行性及术后短期、长期结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收治的28例胰头部SPT患者,其中10例患者进行REN,18例患者接受RP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随访等数据,对两组进行比较和评估。 结果2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男∶女比例为1∶8.33。REN组体质量指数值较低(P=0.046)。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二次手术。与RPD组相比,REN组的手术时间更短(P<0.001)、出血量更少(P=0.009)。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率、胰瘘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复发病例,REN组术后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更低(P=0.039)。 结论机器人胰头部SPT肿瘤剜除术安全可行,保留器官及功能的优势明显,不会增加术后胰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对于适合的胰头部SPT患者建议首选REN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N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31例PNE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外科治疗效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肿瘤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白细胞分化抗原56 (CD56)、细胞角蛋白(C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手术组患者生存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31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者22例,行姑息性手术者9例.CgA、Syn、CD56、CK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52% (20/31)、100%(31/31)、77.42%(24/31)、90.32% (28/31)和90.32% (28/31);Ki-67表达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3%者占45.16% (14/31),3%~20%者占22.58% (7/31),>20%者占32.26% (10/31).根治性切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较姑息性手术组患者高和长(P<0.001).结论 PNEC呈浸润性生长,低分化且高度恶性,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胰瘘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共发生术后胰瘘14例,发生率18.4%。该14例胰瘘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5.7%,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死亡(7.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80例肝癌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活体肝移植34例,尸体肝移植14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受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总体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其影响因素.结果 尸体肝移植受者术后5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3 %和58 %,活体肝移植者均为60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肝移植和尸体肝移植术后肝癌的复发率分别为26.5 %和17.8 %,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血管侵犯(相对危险度2.118,95 %可信区间1.201~4.353,P<0.05)和是否符合UCSF标准(相对危险度3.490,95 %可信区间1.862~8.207,P<0.05)是影响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影响受者术后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是否符合UCSF标准(相对危险度8.573,95 %可信区间3.016~18.261,P<0.01).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但受者的选择标准和术后肝癌的高复发率现象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80 patients,who had received LDLT(n=34)or deceased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DDLT,n=146)for HCC,compared overall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between LDLT and DDLT,and identified the risk factors of tumor recurrence and prognosis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were 53 % and 58 %,respectively,in DDLT group,and 60 % and 60 %,respectively,in LDLT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P=0.85)and recurrence-free(P=0.89)survival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The tumor recurrence rate was 26.5 % in LDLT group,and 17.8 % in DDLT group,respectively(P=0.25).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identified vascular invasion(relative risk 2.118,95 % confidential interval 1.201-4.353,P=0.032)and tumor beyond UCSF criteria(relative risk 3.490,95 % confidential interval 1.862-8.207,P=0.015)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tumor recurrence,and tumor beyond UCSF criteria(relative risk 8.573,95 % confidential interval 3.016-18.261,P=0.006)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prognosis.Conclusion LDL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HCC,but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for selection criteria of recipients and higher HCC recurrence rate after LDLT.  相似文献   
2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适用于胰腺头部及壶腹部周围良(恶)性肿瘤的治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术式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了精炼和标准化[1-3]。尽管近些年来外科技术和医疗设备都在不断精进,使得PD围手术期病死率已明显下降至2%~4%,但是术后并发症率仍居高不下(30%~50%),其中罪魁祸首就是胰瘘[4-5]。尽管PD的胰腺残端重建技术命名繁多,但从根本上区分,主要包含3大类:①残端闭合,该术式由于术后出现胰瘘、胰腺炎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丧失的概率较高,目前已基本淘汰[6]。②胰腺-胃吻合,该术式被部分学者认为在胰瘘方面优于胰-空肠吻合。但是这些研究结论目前仍存在诸多矛盾与争议[7-9]。现有的文献报道表明,胰胃吻合使用的广泛程度远不及胰肠吻合[10]。③胰腺-空肠吻合,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标准化”的重建技术,并且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胰肠吻合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仅2016年之前报道的胰肠吻合方式就多达50种以上。  相似文献   
27.
解剖胰颈下缘肠系膜上静脉,离断胃结肠干,游离十二指肠及胰头,解剖下腔静脉、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并清扫淋巴结。离断空肠、胰十二指肠下动静脉及钩突;解剖变异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解剖胰颈上缘门静脉及胆管、离断胃右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并清扫淋巴结;离断远端胃、胰颈、胆管、切除胆囊。消化道重建:胰管内置硅胶管行内引流;4-0普理灵缝扎胰腺断端,4-0普理灵连续缝合胰腺断端与空肠浆肌层。4-0普理灵行胆肠吻合。胃后壁与空肠用3-0普理灵行连续侧侧吻合。文氏孔及胰肠吻合前置引流管。病理:中分化腺癌,T2N1M0。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78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术后无结石残留。7例患者发生胆瘘,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胰腺炎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总结"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15例胆道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09年11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对15例胆道疾病患者进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5例患者全部在机器人下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总手术时间(256±151)min,机器人手术时间为(224±94)min.无手术输血,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30.2±18.0)h,平均住院时间为(6.2±3.5)d.术后并发症2例,1例为术后肺内感染、1例为术后轻微胆漏,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借助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能够完成各类腹腔镜胆道手术.尤其在复杂的胆道手术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相关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 法观察75 例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 肿瘤相关基因产物Her-2、P170、VEGF、突变型P53 蛋白、Ki-67、Top-Ⅱα的表达情况;用CD34 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pa 和Kruskal-Wallis 法分别检验Ki-67、Top-Ⅱα对肿瘤细胞增殖程度的检验效果和不同分化程度组肿瘤MVD 的差异.结果 Her-2、P170、VEGF 和突变型P53 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7%、51.2%、36% 和48.8% ;Ki-67、Top-Ⅱ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 和83.7%,两者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程度的检验效果一致性较好(P=0.001) ;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组MVD 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中、低分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 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指标;Ki-67 与Top-Ⅱα对肿瘤增殖程度的检测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