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指导脑肿瘤切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外科手术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脑肿瘤并尽可能保留功能,提高脑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脑外科医师需要在术前明确肿瘤区域与存留功能区域的空间关系,拟定手术切除计划,尽量回避对存留功能区的损伤,并预测术后可能发生的功能损害;术后需要了解手术区域脑功能的恢复状况,评价手术疗效。目前,能够进行空间定位的脑功能的评价措施包括多导脑电图(EEG)、脑磁图(MSI)、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 I)。本文主要介绍了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评价脑肿瘤患者脑功能应用研究现状。1脑肿瘤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原理…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不同成分的斑块对管腔狭窄的影响以及CT和MR血管成像(CTA、MRA)诊断不同成分斑块所致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行冠状动脉CTA、MR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TA采用16层螺旋CT,MRA采用屏气三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FIESTA)技术。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这2种斑块在CTA和MRA上引起的显著性狭窄(≥50%)。以CAG为标准,评价CTA和MRA诊断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 30例冠心病患者CTA共发现53个斑块,其中有28个非钙化斑块和25个钙化斑块。28个非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50%)7个,显著性狭窄(≥50%)21个。CTA和MRA诊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5.7%和47.6%、71.4%。CTA与CAG一致性好(Kappa值为0.65)。25个钙化斑块中,CAG显示非显著性狭窄19个,显著性狭窄6个。CTA和MRA诊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1.6%和83.3%、73.7%,MRA与CAG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46)。非钙化和钙化斑块在CAG上发生显著性狭窄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X^2=11.78,P〈0.01)。结论 非钙化斑块和以非钙化成分为主的混合斑块是导致显著性狭窄的主要原因。完全钙化的斑块不引起或仅引起〈50%的狭窄。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而MRA评价严重钙化斑块引起的管腔变化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T1W冠状位观察591例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垂体柄以居中为多(75.92%),其次是左偏(15.74%)和右偏(8.29%)。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左偏明显多于右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垂体柄以居中为多,其次是左偏和右偏。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3T高分辨MR扫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表面钙化与斑块表面溃疡和斑块内出血的关系。方法:使用3T MR扫描仪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局部高分辨扫描,分析51例患者的钙化斑块。共纳入183个层面,记录每一层面的表面钙化类型(点状、弧形或大片状)、钙化部位(边缘型、中央型)、同一或相邻层面有无斑块内出血和表面溃疡,使用χ2检验分别分析钙化类型和部位与斑块内出血及表面溃疡的关系。结果:183层表面钙化斑块中,122层伴斑块内出血(66.7%),86层可见表面溃疡(47%)。按钙化类型和部位划分后,158层为点状、弧形的不规则钙化,25层为大片状钙化;142层为边缘钙化,41层为中央钙化。不规则钙化组伴斑块内出血的几率显著高于大片状钙化组(72.8% vs 28%,P<0.01);边缘钙化组较中央钙化组更易伴斑块内出血(71.1% vs 51.2%,P<0.05)。然而,不规则钙化、边缘型钙化与大片状钙化、中央型钙化比较,表面溃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面钙化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容易导致斑块内出血和溃疡形成;表面钙化的类型、部位对斑块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5.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脑部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描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脑部MRI表现 ,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以及在评价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9~ 47岁。 6例发病前有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全部 9例行头部MRI检查 ,7例行MRI复查。结果 病变多发且分布不对称 ,9例大脑白质受累 ,6例同时累及丘脑 ,4例可见“垂直征” ,病变呈大小不等的片状或点状异常信号 ,6例可见异常对比增强 ,7例复查见异常信号缩小且数目减少。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脑部表现颇具特征性 ,结合病史及单时相病程可作出早期诊断 ,MRI随访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MRI显示丘脑受累是鉴别本病与多发性硬化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6.
128例癫痫患者头颅CT和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头颅CT和MRI检查在癫痫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128例癫痫患者的CT和MRI结果,应用X2检验比较CT和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结果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和继发性全面发作而言,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均高于CT.CT发现颞叶和基底节区病变的例数分别为MRI的45.2%和56.3%,MRI对血管畸形和脱髓鞘病的定性准确性显著高于CT.结论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发作和继发性全面发作类型,应以MRI为首选.MRI对颞叶病变、基底节区病变检出的能力优于CT,对血管畸形和脱髓鞘病的定性准确性高于CT.  相似文献   
27.
目的为缩短扫描时间,在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对比增强中使用小视野四翻转恢复成像技术(SF-QIR),并评价其成像质量。方法 2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在同一台3.0T磁共振仪上进行颈动脉高分辨SF-QIR和常规矩形相位编码四翻转恢复(SrF-QIR)增强扫描。两种扫描序列间,除相位编码数量及射频脉冲激励方式不同外,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由3名独立的评价人对两种序列图像分别进行定性及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指标为颈动脉外部管壁轮廓、纤维帽及富脂质坏死核轮廓、诊断信心。定量评价指标为最大狭窄程度、管壁面积、富脂质坏死核面积、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结果相对于SrF-QIR,使用正交射频脉冲技术的SF-QIR缩短近一半的扫描时间。除了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外,两种序列图像间各种定性及定量评价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SrF-QIR,SF-QIR损伤了37.7%的信噪比(P<0.001)。结论颈动脉高分辨小视野QIR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有效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并且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及减少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28.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脑缺血性疾病与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所导致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32例,临床确诊为复发缓解型MS患者18例,均行头颅MR常规及DTI横轴面扫描。测量这些患者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压部以及额叶白质、枕叶白质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结果 MS患者的FA值在胼胝体的体前部、体后部和压部分别为0.67±0.12、0.67±0.09、0.71±0.01,较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75±0.05、0.72±0.05、0.76±0.06)降低(t值分别为3.443、2.281、1.846,P值均〈0.01);MS患者在胼胝体膝部、额叶白质和枕叶白质FA值分别为0.63±0.13、0.34±0.08、0.29±0.06,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69±0.08、0.34±0.05、0.加±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81、0.137、5.449,P值均〉0.05)。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无创性地对脑白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对鉴别脑缺血性疾病和MS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肝硬化患者脑基底节区MRI与MR波谱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RI及MR波谱成像(MRS)研究肝硬化患者是否伴发帕金森综合征的基底节区信号与代谢特征。方法27例肝硬化患者进行MRI与基底节区MRS扫描,其中14例肝硬化患者伴发帕金森综合征。采集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醇(mI)、肌酸.磷酸肌酸(Cr)及胆碱复合物(Cho),分别计算NAA/Cr、ml/Cr及Cho/Cr的相对值。18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对比。结果27例肝硬化患者伴与未伴帕金森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NAA/Cr的平均值分别为1.35±0、03、1.40±0.03、1、44±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6与0.87,P值均〉0.05)。13例未伴帕金森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0、003,1.03±0、002,ml/Cr平均值分别为0.63±0.01、0.61±0.02;Cho/Cr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03、0.80±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3、-0.52、-0.54,P值均〉0.05)。14例伴有与13例不伴有帕金森综合征组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平均值分别为1、18±0.001,1.04±0.003,ml/Cr平均值分别为0.39±0.02、0.63±0.01;与Cho/Cr的平均值分别为0.68±0.01,0、8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6、7.61、4、12,P值均〈0.01)。肝硬化患者高信号强度值与ml/Cr(r=-0.764,P〈0.05)及Cho/Cr(r=-0.553,P〈0.05)间呈负相关。结论基底节区MRI与MRS对判断肝性脑病锥体外系受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