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21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5篇
  1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观察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自身对照法观察75例(150眼)接受LASEK的患者,一眼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作为试验组,另一眼用常规药物治疗作为自身对照组,观察1个月。结果两组在控制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是控制LASEK术后眼部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价羟糖甘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LASIK术后1个月诊断为干眼症的患者45例90眼,应用羟糖甘滴眼液治疗30d。观察干眼症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UT(4.33±1.47)s比治疗前(2.86±1.62)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chirmerI试验值为(7.97±3.48)mm,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14±3.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自觉症状治疗后明显改善者29例58眼(64.44%),改善者8例16眼(17.78%),稍改善者6例6眼(13.33%),未改善者2例4眼(4.44%),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羟糖甘滴眼液是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3.
背景:近年来,肾移植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但移植后淋巴漏仍有很多报道。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 方法:分析396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中髂血管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肿大组(n=21)和无肿大组(n=375),分析两组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两组共发生淋巴漏27例,总发生率为6.82%。淋巴结肿大组5例,发生率为23.81%,移植后3 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23 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191 mL;无肿大组22例,发生率为5.87%,移植后8 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11 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96 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淋巴结肿大组移植后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1例,出现淋巴漏1例;反应性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淋巴漏1例;慢性淋巴结炎11例,出现淋巴漏3例;无淋巴结肿大组1例移植肾功能丢失,1例死亡。说明肾移植后淋巴漏与肿大淋巴结性质、手术操作、排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24.
背景:射频紧缩已广泛用于临床,前交叉韧带松弛为射频紧缩治疗的适应证,但紧缩治疗后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学变化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进行射频紧缩后的组织学变化,以确定前交叉韧带射频紧缩的最佳部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组织形态学观察,于2005-01/2006-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家犬29只,体质量(16.5±2.2) kg,年龄(4.1±0.7)年,X射线片确定动物骨骺已经闭合。 方法:随机选取1只家犬解剖股动脉和股静脉,将股动脉近端结扎,远端插管,以Krebs平衡液以50 mL/(min•kg)流量灌流15 min,结扎股静脉近端,远端插管。将墨汁灌注液由远端注入,直至下肢皮肤变成黑色,观察家犬前交叉韧带的血液供应。24只犬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射频紧缩中间部组、射频紧缩两端组。紧缩方式:射频探头从一个端开始以2.5 mm/s速度开始向另一端移动,无遗漏,不重叠,射频紧缩中间部组紧缩韧带中间1/3,射频紧缩两端组紧缩两端各1/3,术后6,12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另外4只家犬取前交叉韧带8条,2条用于即时射频紧缩后的组织学观察,另外6条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紧缩。 主要观察指标:MASSON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前交叉韧带内部纤维的变化特点、细胞计数及血管密度。 结果:分布在前交叉韧带的血管形成树状分支,前交叉韧带胫骨端和股骨端的血管分布明显丰富于前交叉韧带中端的血管分布,两端的血管网有一部分交通支经过中部相连。MASSON染色显示射频处理部位重新修复组织均为胶原纤维组织,以射频紧缩韧带两端组更明显。术后12周,两组细胞密度均较6周时降低(P < 0.05),射频紧缩两端组细胞密度始终高于射频紧缩中间部组(P < 0.05);两组滑膜下血管密度均较6周时降低(P < 0.05)。术后6周射频紧缩两端组滑膜下血管密度高于射频紧缩中间部组(P < 0.05)。 结论:射频处理后前交叉韧带的再血管化模式是由滑膜向韧带射频渗透区域进行的,韧带两端组织的修复优于韧带的中间部分,提示射频紧缩的最佳部位为韧带两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加股骨短缩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1例(11髋)DDH患儿采用开放复位、股骨短缩术加Salter截骨术式治疗。其中男2例,女9例;左侧7例,右侧4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2岁8个月~5岁3个月,平均3.5岁。按Tsnnis系统分级:Ⅲ度2例,Ⅳ度9例。术前患肢缩短1.5~3.5cm,平均2.4cm。结果患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7°~32°。术中股骨截骨长度1.0~2.5cm,平均1.6cm。McKay评分,优7髋,良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结论对2~6岁之间的高脱位DDH患儿,开放复位术中发现复位困难或复位后压应力大时应行股骨截骨短缩术。  相似文献   
26.
依据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进行回顾与总结,通过对实践中的主要做法与经验的总结,分析所取得的成效,提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必要性、核心、重点和难点,为全国其他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提供借鉴.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separated management of income and expenses in CHCs(community health centers)in Shanghai.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effect, and extracts the necessity, cor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CHCs in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27.
在分析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需求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探讨了上海市"十二五"期间医疗资源配置的总体目标、原则、规划重点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allocation, demands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al care resources and the need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the overall objectives, principles, key plans of allocation of medical care resources in the 12th Five-years Plan in Shanghai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health bureaus at all level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后感染应用替考拉宁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手术后发热体温>38.5℃的患者,抽血行血培养检测病原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替考拉宁设为试验组应用万古霉素设为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进行治疗。结果送血培养标本共1126份,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63.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2株,占47.2%;革兰阳性菌共31株,占34.8%,主要为肠球菌属1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株分别占16.8%、14.6%;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敏感,应用替考拉宁临床效果佳。结论妇产科手术后感染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感染以肠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为主,应用替考拉宁临床效果佳;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治疗和控制外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背景:近年来,肾移植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但移植后淋巴漏仍有很多报道。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方法:分析396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中髂血管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肿大组(n=21)和无肿大组(n=375),分析两组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结果与结论:两组共发生淋巴漏27例,总发生率为6.82%。淋巴结肿大组5例,发生率为23.81%,移植后3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23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191mL;无肿大组22例,发生率为5.87%,移植后8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11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96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淋巴结肿大组移植后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1例,出现淋巴漏1例;反应性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淋巴漏1例;慢性淋巴结炎11例,出现淋巴漏3例;无淋巴结肿大组1例移植肾功能丢失,1例死亡。说明肾移植后淋巴漏与肿大淋巴结性质、手术操作、排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方法: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12周。随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B组32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予以48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前12针治疗方案相同,治疗12针时的HCV RNA应答率,A、B两组分别为59%、61.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4针时HCV RNA的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7.2%、8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9.7%、92.3%,治疗结束6个月时HCV RNA阴转率,A、B两组分别为82.1%、80.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的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间隔10日与间隔7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12周后,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给药间隔期,改为10天1次皮下注射,可有效减轻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