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微囊化牛嗜铬细胞(BCC)大鼠脑内移植的效果及微囊的作用.方法 将微囊化或非微囊化BCC和空微囊分别移植于帕金森病(PD)样大鼠脑纹状体内,观察术后阿朴吗啡诱发大鼠异常旋转行为的变化;用蔗糖一磷钾酸-乙醛酸(SPG)荧光染色和HE染色观察脑组织中植入的BCC及微囊的状态.结果 空囊组PD样大鼠异常旋转行为改变不明显(n=6,P>0.05);非微囊组16只PD样大鼠中9只大鼠移植后1周旋转圈数下降到移植前的44.0%~60.9%(P<0.01),移植6个月时仍有BCC在部分受体脑内存活,移植区有较明显的炎性反应,另有7只PD样大鼠移植后异常旋转行为无明显改善(P>0.05),其脑内未见存活的BCC,移植区有较明显的炎性反应;微囊组16只PD样大鼠移植后旋转圈数下降到移植前的17.6%~35.6%(P<0.01),移植后10个月时大鼠脑内仍存在大量存活的微囊化BCC,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微囊化BCC移植改善PD样大鼠异常旋转行为的效果明显优于非微囊者(P<0.01).结论 BCC脑内移植可改善PD样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与BCC在脑内的存活状态有关;海藻酸钠及多聚赖氨酸制作的微囊可降低异种BCC移植的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2.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面瘫,并已证明无论何种证候的面瘫,皆可采用针刺加远红外热像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治愈率高,无任何后遗症.但尚未了解应用远红外热像判断软组织供血状态从而评价病程变化的效果.目的:动态监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的改变.方法:正常对照组为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病例组为临床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40例.应用重庆伟联公司生产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热敏度为0.05℃),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取头、面部远红外热图.采用本机提供的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左、右两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等5个测温区远红外热像的温度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针刺治疗前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5个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P<0.05~0.001).针刺治疗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面颊、内眦、眶上、额部及舌区5个测温区左、右两侧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3.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基因工程细胞,即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并已证明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蛋白和人内皮抑素蛋白.但尚不了解其分泌物是否能发挥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目的:观察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对鸡胍尿囊膜血管新生的抑制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12007-01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材料:Hek/293细胞为人胚胎肾细胞,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由课题组前期构建.SPF级鸡胚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方法:将鸡胚消毒后,置于37℃无菌恒温箱中孵育5 d,在距胚头1 cm两条卵黄静脉之间的卵壳投影部位磨切暴露尿囊膜,制成假气室,用无菌滤纸封闭窗口.制成鸡胚尿囊膜模型,备用.用灭菌蒸馏水配制体积分数为0.5%甲基纤维素溶液,制成甲基纤维素小杯.卵壳开窗后第3天,分别吸取浓缩的293细胞、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20 μ L.或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10 μ L,加于甲基纤维素小杯中,将其置于鸡胚 尿囊膜的两条大血管之间的无血管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变化.结果:共培养9 d时,与单纯293细胞上清液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上清液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上清液组,甲基纤维素小杯内及邻近区的鸡胚尿囊膜血管明显发育不良,血管分布稀疏,数量明显减少,其一级血管数量盟未明显减少,但其管径较细,而二级血管和二级以下的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伸入尿囊膜边缘区的血管数量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与人血管抑素/293细胞组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的一级血管数量和管径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二级血管和三级以下血管数量明显减少,血管树消失.结论: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的分泌物对鸡胚尿囊膜的血管新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用药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4.
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胎鼠脑神经元胆碱能表达上调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海马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胆碱能表达的调节效应。方法将从胎龄2周内大鼠脑海马和大脑皮质分离的细胞培养于含AraC的DMEM/F12培养液中,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行微管相关蛋白(MAP2)细胞化学染色鉴定。AraC作用96h后,改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继续培养10天,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从胎龄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和免疫学标志;加入BMP4组的ChAT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未加BMP4的对照组(13.3%±1.37%,6.44%±0.81%,P<0.01)。流式细胞术也测得BMP4组的ChAT阳性细胞比率高于未加BMP4的对照组(11.48%、4.92%)。结论BMP4可体外上调胎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胆碱能表达。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植入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对癌痛患者中枢内源性脑啡肽类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不同剂量的APA-BCC植入中、重度癌痛患者的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移植前后脑脊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A(DynA)的含量;应用高压液相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D)的含量;应用NRS法计算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移植APA-BCC后,脑脊液中L-EK含量上升,移植剂量为1.0×107和1.25×107个细胞时,L-EK升高最为显著,分别升高155.27%和154.28%;β-EP、DynA、NA和AD含量无明显改变;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的患者,L-EK分别升高241.07%、130.45%和115.78%。结论APA-BCC植入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中枢L-EK含量升高有关;1.0×107和1.25×107可能是较佳的细胞移植剂量。  相似文献   
26.
APA-BCC镇痛微囊在癌痛患者脑脊液中的生物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了解海藻酸钙-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APA-BCC微囊)植入癌痛患者脑脊液中的形态、活率及亮氨酸脑啡肽(L-EK)分泌的变化。将APA-BCC微囊按常规腰穿方法植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7或8天时采取脑脊液,观察APA-BCC的形态、细胞活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脊液中L—EK的含量。移植7天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值由移植前的8.8降为2.4;脑脊液中APA—BCC微囊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活率由平均91.2%降为89.1%;L-EK含量较移植前增加了1.65倍。将APA-BCC微囊植入癌痛病人脑脊液中能够保持细胞存活、分泌亮啡肽,并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7.
背景:生物型人工肝采用猪肝细胞或肝癌细胞作为移植物来源存在动物源性疾病和致瘤性的担心,而正常成人肝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通过检测转染前、后正常成人肝细胞的活率、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了解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对正常成人肝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方法:培养不同时间的正常人肝细胞和永生化正常成人肝细胞,采用胎盘蓝染色和AO-PI染色,于培养后1~8 d采用MTT染色法计数细胞活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A值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生长周期。 结果与结论:3种染色法检测显示两种细胞的活率为95%~99%,存活率无明显差异。转染前、后的两种正常成人肝细胞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均在培养 3~5 d时呈指数型生长,但转染后正常成人肝细胞较转染前增殖略快。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得的两种肝细胞的细胞周期:转染后肝细胞S期细胞占65.64%,G0~G1期细胞占34.36%,G2期细胞占0%;转染前肝细胞S期占21.27%,G0~G1期细胞占62.64%,G2期细胞占12.09%,提示转染后肝细胞的S期细胞明显增多,增殖能力增强。转染SV40永生化基因的正常成人肝细胞较转染前细胞的增殖活力增高,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提示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4 (BMP4) 是否具有诱导原代分离培养的大鼠脑神经干细胞(NSCs)向胆碱能细胞分化的效应。方法:将从两月龄大鼠脑海马、纹状体等区域分离的细胞培养于含EGF、bFGF的DMEM/F12培养液中,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行Nestin细胞化学染色。24h后换成含有BMP4的培养液,培养7d、8d时,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和神经巢蛋白Nestin双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ChAT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脑海马、纹状体等区的细胞约48%为nestin阳性的NSCs。培养7d、8d时,光镜下见加BMP4组约34%的细胞呈神经元形态特征;免疫双标细胞化学染色见ChAT阳性细胞与Nestin阳性细胞共存,其中ChAT阳性细胞占28%,Nestin阳性细胞占38%;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见呈较强绿色荧光的ChAT阳性细胞较多;FITC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到16%的细胞呈ChAT阳性。而未加BMP4组呈ChAT阳性的细胞约7%,明显少于加BMP4组,且荧光较弱。结论:BMP4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诱导大鼠脑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9.
背景:以往实验构建了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的基因工程细胞,即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并已证明可持续分泌人血管抑素蛋白和人内皮抑素蛋白。但尚不了解其分泌物是否能发挥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对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的抑制效应。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1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 材料:Hek/293细胞为人胚胎肾细胞,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由课题组前期构建。SPF级鸡胚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方法:将鸡胚消毒后,置于37 ℃无菌恒温箱中孵育5 d,在距胚头1 cm两条卵黄静脉之间的卵壳投影部位磨切暴露尿囊膜,制成假气室,用无菌滤纸封闭窗口,制成鸡胚尿囊膜模型,备用。用灭菌蒸馏水配制体积分数为0.5%甲基纤维素溶液,制成甲基纤维素小杯。卵壳开窗后第3天,分别吸取浓缩的293细胞、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20 μL,或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培养上清液各10 μL,加于甲基纤维素小杯中,将其置于鸡胚尿囊膜的两条大血管之间的无血管区。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变化。 结果:共培养9 d时,与单纯293细胞上清液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上清液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上清液组,甲基纤维素小杯内及邻近区的鸡胚尿囊膜血管明显发育不良,血管分布稀疏,数量明显减少,其一级血管数量虽未明显减少,但其管径较细,而二级血管和三级以下的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伸入尿囊膜边缘区的血管数量减少,管径明显变细。与人血管抑素/293细胞组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相比,人血管抑素/293细胞+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组的一级血管数量和管径未见明显变化,而其二级血管和三级以下血管数量明显减少,血管树消失。 结论:人血管抑素/293细胞和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的分泌物对鸡胚尿囊膜的血管新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用药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异种移植于帕金森病(PD)样大鼠脑内的效果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方法 将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及纯化的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移植于PD样大鼠的脑纹状体内(损毁同侧),以阿朴吗啡诱发的异常旋转行为为观察指标,比较细胞移植组、生理盐水组和非移植组间及移植前、后旋转行为的变化。结果 细胞移植组的PD样大鼠移植后的旋转行为较移植前明显改善(P〈0.01),而生理盐水组和非移植组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