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12篇
  免费   2592篇
  国内免费   595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65篇
妇产科学   106篇
基础医学   759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4444篇
内科学   1604篇
皮肤病学   111篇
神经病学   385篇
特种医学   30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874篇
综合类   7693篇
预防医学   5066篇
眼科学   136篇
药学   6045篇
  45篇
中国医学   2056篇
肿瘤学   2022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20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626篇
  2020年   728篇
  2019年   719篇
  2018年   436篇
  2017年   700篇
  2016年   816篇
  2015年   959篇
  2014年   1609篇
  2013年   1428篇
  2012年   1862篇
  2011年   1884篇
  2010年   1702篇
  2009年   1640篇
  2008年   2560篇
  2007年   1936篇
  2006年   1683篇
  2005年   2353篇
  2004年   1791篇
  2003年   1664篇
  2002年   1065篇
  2001年   995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646篇
  1998年   572篇
  1997年   507篇
  1996年   482篇
  1995年   409篇
  1994年   350篇
  1993年   246篇
  1992年   190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2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32-4133
目的探讨大剂量沐舒坦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共66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在其他治疗方案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小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标准为7.5mg/kg·d),观察组予以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标准为20mg/kg·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小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比较,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能够更好的改善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更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2.
【摘要】目的:从强化程度、对比剂伪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最佳方案。方法:将入组的104例患者随机按两种增强方案进行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共进行127次检查(若同一患者做2次检查,则采用交叉入组方式)。增强方案A: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对比剂注射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耻骨联合。方案B: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紧接着完成胸部扫描;注射对比剂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方案A、B的延迟期扫描均开始于对比剂注射后120s,扫描范围均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客观评价(主动脉、肺动脉、腹主动脉CT值和辐射剂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主观评价(对比剂伪影,纵隔淋巴结及腹盆腔各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 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判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方案B的胸部血管强化较方案A更高(P均<0.001),腹主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方案B,方案A形成的对比剂硬化伪影较轻、对淋巴结、肿瘤和胸膜病变显示效果更好(P均<0.001)。两方案间的腹盆腔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评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方案B的辐射剂量较方案A更大(P<0.001)。结论:对于胸腹盆腔联合增强CT扫描,对比剂注射后60s的胸部扫描方案较32s后动脉期扫描可更好的显示淋巴结及胸膜病变,同时减少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 研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 proBNP)联合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募有慢性心衰病史、入院完善NT proBNP和eGFR的临床心功能下降患者124例,并按照心功能等级及eGFR进行分组,分析肾功能正常及减低患者间血浆NT proBNP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NT proBNP与eGFR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心衰程度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T proBNP与预测模型对慢性心衰程度的预测效能。结果: 肾功能减低组血浆NT proBNP水平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对心功能Ⅲ级和Ⅳ级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减低组患者NT proBNP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浆NT 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49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后纳入NT proBNP、肾功能分期以及两变量乘积建立模型,ROC曲线分析提示预测模型比单用NT proBNP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恶化程度预测性更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和0.751)。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NT proBNP水平与eGFR呈负性关联,且NT proBNP联合eGFR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20)和造模组(n=80),造模组大鼠均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致骨质疏松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造模12 h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予3、6、12 g/kg二至丸灌胃,1次/d。模型组与空白组均予1 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8周,比较各组骨组织病理学、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生物力、血脂代谢、组织Wnt/β-catenin通路标志性因子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脂肪细胞明显增大,脂肪细胞密度、面积、FLAW、PPARγ显著增加,外周血TC、TG和LDL-C含量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中剂量组和高剂量大鼠上述指标表达下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V/TV、Tb.Th,Joint、骨密度、弹性模量、最大载荷、Wnt3a、β-catenin、LRP5表达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二至丸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Wnt/LRP5/β-cateni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6.
27.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8.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剂量投照失误可导致严重后果,而目前常用的治疗前计划验证方法并不能反映患者真实投照剂量。实现一种评估患者在体剂量执行准确度的方法,能够在分次治疗中及时发现较大剂量错误,避免发生患者投照剂量过高或不足。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患者首次实施治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保证治疗体位与模拟定位时一致,实时治疗中使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获取患者出射剂量影像,并把首次出射EPID影像作为剩余分次治疗的基准值,后续分次实时治疗野结束后快速将其出射EPID影像与对应基准影像进行γ分析比较,以验证治疗计划是否准确执行于患者身上。设计模体实验对治疗部位错误和摆位误差情况进行分析,来评估本方法识别放疗差错的准确性。结果:本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出IMRT放疗中患者治疗部位错误和非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但对平行于射野角度方向的摆位误差并不敏感,3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应用结果中能够直观显示分次治疗间摆位重复性情况。结论:基于EPID实现的一种在体剂量验证方法能够对调强放疗中患者实时剂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在单个治疗野结束后可快速检测出较大治疗错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采用"最佳支持治疗联合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与"单纯最佳支持治疗"姑息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弥漫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弥漫性肝癌伴随肝区疼痛症状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最佳支持治疗联合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 对照组仅采用单纯最佳支持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后30天内和60天内症状改善情况[疼痛简明记录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 BPI)评分减少>2分或日吗啡消耗量减少>2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基于WHO-QOL-100标准)、患者生存差异及实验组放疗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26例患者, 随机分成实验组13例(原发性肝癌12例, 转移性肝癌1例), 对照组13例(原发性肝癌11例, 转移性肝癌2例)。治疗后30天内进行疗效评估, 实验组有10例疼痛明显缓解, 对照组无疼痛明显缓解病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9例生存质量改善, 对照组仅1例生存质量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60天内进行疗效评估, 实验组10例疼痛明显缓解, 对照组仍无疼痛明显缓解病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9例生存质量改善, 对照组仅1例生存质量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30天和6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77% vs.64%和54% vs.3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放射治疗中的耐受性良好, 未发现3~4级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弥漫性肝癌(原发或转移性), 出现肝区疼痛症状患者, 在最佳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单次大剂量肝区照射(7.5~8.0 Gy), 患者耐受良好, 可明显缓解疼痛, 并提高生存质量, 但对延长生存期尚无获益。   相似文献   
3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14-716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急性脊髓炎患者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脊髓炎患者80例,分组选用随机数字表法,两组均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用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用药7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治疗7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锥体束传导功能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肌力改善≥2级、排尿排便恢复及下地行走的时间均较短,治疗后上、下肢潜伏期均较短,波幅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髓炎患者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利于改善锥体束传导功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