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的第二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于2010年9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国内外20余位著名风湿病学家和免疫学家报告了类风湿关节炎(RA)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
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下背痛患者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被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24例下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误诊原因,进而提高脊柱关节病诊断的符合率.方法采用访视追踪、复查观察及病历资料查询等方法对被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2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的疾病种类主要为恶性肿瘤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晚期胃癌、卵巢乳头状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1例)、良性肿瘤6例(甲状旁腺腺瘤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2例,椎管内室管膜瘤、椎管内脂肪瘤、椎管内神经鞘瘤及骶管内囊肿各1例)及14例其他疾病(致密性骨炎和纤维肌痛综合征各3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2例,肝豆状核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范可尼综合征、先天性脊柱侧弯、褐黄病和低磷酸盐血症性脊柱病各1例).10例肿瘤中除2例甲状旁腺腺瘤和1例骶管囊肿外,均表现为持续性下背痛,不伴晨僵,经休息或活动后均不能有效缓解,应用多种非甾类抗炎药无效.尽管有11例患者符合Calin定义的炎性下背痛,但仅有2例患者符合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关于脊柱关节病的分类标准.结论熟练掌握脊柱关节病的ESSG分类标准,并了解下背痛的鉴别诊断方法可减少对脊柱关节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23.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7岁.主因"发热1个半月,皮下结节1周"于2009年7月10日收入院.患者1个半月前于劳累后出现发热,体温37.3~38℃,无其他不适,给予口服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患者仍反复发热,无明显规律,曾多次就医均未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24.
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因发作性胸痛5个月,腹痛、便血4月余,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6周于2010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月6日吃早饭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胸痛,为胸骨后闷痛,持续数分钟缓解,未重视,之后1 d内发作数次,并且胸痛持续时间延长至10余分钟,疼痛向左肩部放散,伴冷汗,1月10日上午再次胸痛发作,持续半小时未缓解,急诊至北京某医院,心电图示"ST-T未见明显抬高",血肌酸激酶(CK)11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3 U/L,肌钙蛋白(TNT)0.67,诊断:胸痛待查:不稳定心绞痛?给予扩张冠状动脉(冠脉)、抗血小板治疗后胸痛缓解.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纳入RA患者58例,疾病对照组患者6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8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15例、骨关节炎11例、其他结缔组织病2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栓性疾病,近6个月无手术、外伤和肿瘤病史.记录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研究其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RA患者血D-二聚体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分别为82.6%和21.9%,P<0.01).血D-二聚体水平在RA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6±1.57)和(0.32±0.25)mg/L,P<0.01].②在RA患者中,D-二聚体增高组DAS28水平高于D-二聚体正常组(5.4±1.0和4.4:±0.8,P<0.01).D-二聚体增高组RA患者的ESR、CRP和RF水平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RA患者[分别为(58±29)和(28±13)mm/1 h;(39±36)和(11±9)mg/L;(409±718)和(46±40)U/ml,P均<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与DAS28评分(r=0.406,P<0.01)、ESR(r=0.355,P<0.01)和RF(r=0.319,P<0.05)具有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较其他风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提示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可能在RA的病情发展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D-Dimer in the blood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RA.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58 patients with RA,18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5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11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nd 20 patients with other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The presence of thrombotic diseases was excluded in all patients. The presence of D-Dimer in the blood was examined by immunoturbidimetry. The following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S28, rheumatoid factor (RF),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Mann-Whitney U test, t-test ,Spearman correlation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① The prevalence of high level D-Dimer in RA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2.6% vs 21.9%, P<0.01). The titer of D-Dimer in R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76±1.57) vs (0.32±0.25) mg/L, P<0.01]. ②DAS28 was higher in RA patients with positive D-Dimer than those with negative D-Dimer (5.4±1.0 vs 4.4±0.8,P<0.01). The values of ESR, CRP and RF in RA patients with positive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D-Dimer (P<0.05). ③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Dimer and DAS28 (r=0.406, P<0.05), ESR (r=0.355, P<0.01), and RF (r=0.319, P<0.05).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D-Dimer in the blood of RA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rheumatic diseases,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fibrinolytic system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相似文献   
26.
抗疟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3种抗疟药物(氯喹、羟氯喹和阿的平)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抗疟药物通过抗炎,免疫抑制,光保护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脂等作用,主要应用于轻,中度脏器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改善病情,维持病情稳定及预防疾病复发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该类药物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20年来,我国SLE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重症SLE的死亡率仍很高。2001年我科成功地救治了1例以心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重症SLE患者,随访2年病情仍保持平稳。现将我们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50%可累及肺及胸膜,主要表现为狼疮肺炎、胸膜炎、肺动脉高压和肺出血等,而临床上合并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淋巴管肌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的认识。方法对2例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例患者均为幼年起病,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为突出表现,逐渐出现外周大小关节进行性受累,并伴有脊柱的异常。结合文献报道的51例分析发现,本病男女患病率相仿,发病年龄多为1~10岁,其中77%为3~5岁。外周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依次累及双手小关节、髋、膝、踝、腕、肩等,早发骨关节炎改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38%的患者脊柱受累可出现短躯干畸形。影像学特点均表现为普遍性扁平椎并椎体终板不规则、骨骺增大、继发性退行性变和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本病临床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不同的是无滑膜炎和其他炎性改变、X线无破坏性改变。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结论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