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48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6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263例,其中双侧颈动脉狭窄97例,对侧颈动脉闭塞23例,均使用自膨式支架进行预动脉支架成形术。在263根病变血管中置入支架265枚,其中84例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技术成功率98.9%?术后小卒中5例,颅内出血4例。围手术期神经源性病死率为1.14%,致残率为1.52%?对9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超过6个月),其中2例发生再狭窄,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证实,其技术和应用材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滤器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使用必要性。方法  1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术中使用一次性滤器装置 (filtersystem ,FS) ;选同期CAS中未用FS的 51例患者作为对照。术后短期随访。结果  17例患者FS均输送到位 ,并顺利回收 ;支架成功释放 ;术中两组未发生脑栓塞 ,术后 48h两组各有 1例发生脑栓塞。 64例患者术后随访 1~ 6个月 ,平均 3 5个月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在CAS中使用FS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能减少术中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的发生 ,但要掌握好适应证 ,对多数患者应用一次性FS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颅内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为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surgical neum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了解面神经受压迫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脑下外侧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观察责任血管及其来源后将其推移,在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被微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92%。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占66%(70/106)。34例患者中发现面神经根区(root exit zone,REZ)存在明显的压迫切迹。术后104例抽搐症状立即完全消失;2例抽搐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延迟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术中REZ的显露、准确判断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以及垫棉的大小和放置的位置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可选择性降解细胞内蛋白类物质,具有控制炎症反应、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等多种功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学过程。研究表明,脑缺血后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可有效改善神经细胞变性、缩小脑梗死灶体积、减少白细胞浸润和降低NF-κB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文章综述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上更有效地干预缺血性脑损伤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方法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界处或M2段作为受者血管,大隐静脉与受体血管端一侧吻合,而非端一端吻合。在颈部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也行端一侧吻合。结果2例患者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吻合口远端血流充盈良好,颈外动脉远端侧支保留完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搭桥血管内血流量分别为210ml/min及180ml/min。随访6~9个月,症状均有好转。结论压力扩张技术解除移植血管痉挛,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端一侧吻合,可以保留颈外动脉远端侧支,同时也可达到高流量搭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经胸心外膜左心室导线植入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经静脉植入左心室导线因冠状静脉窦开口畸形而放弃的患者行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心内膜起搏导线植入及两根心外膜起搏导线缝合均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提高至Ⅱ级,LVEDD从72mm减至66mm,优化程控起搏器后超声心动图描记术检查室间隔基底部与左心室侧壁间失同步性改善,第3天心外膜起搏导线阈值从术中的2.0V降为0.5V且稳定。已随访12周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组织多普勒显像示左心室内恢复同步化。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胸心外膜左心室导线植入是安全、可行的,特别是对经静脉途径失败的患者,是可选择的方法之一;术中左心室导线的定位及术后的综合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血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血压变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低血压组、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及尿激酶/高血压组,制作缺血2 h再灌注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起始分别应用降压药物或升压药物改变平均动脉压水平(约20 mmHg)持续1 h,观察其神经功能改善、梗死体积、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结果: 再灌注24 h,低血压组神经功能恶化,其它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着血压的升高,大鼠脑梗死体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尿激酶/高血压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而正常血压组最低;尿激酶/高血压组梗死灶周围皮层区MMP-9阳性细胞计数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再灌注期间升高血压有利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预后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随着血压的升高或降低均有增加的趋势,其发生可能与MMP-9的过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9.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0.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鞍结节脑膜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其手术疗效与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和显微技术关系密切.作者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额外侧入路对65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