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发生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作为脊柱疾患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主,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与健康。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充分阐明,对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一直是科学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这些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易诱发新的并发症,难以将椎间盘恢复至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随着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可作为椎间盘分子治疗靶标,通过降解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及成分,调节其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此来达到减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此治疗方式有望延缓因细胞外基质成分或含量改变而造成的椎间盘退变发生。近年来随着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者对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进行探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以此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减轻椎间盘退变的症状及减缓椎间盘退变发病进程。笔者就中医药干预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应用于防治椎间盘退变提供...  相似文献   
162.
目的对比分析37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内良性病灶及37例同期确诊的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特征,了解其鉴别要点,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CT检查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后经各类途径证实的肺内良性病灶CT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与同期确诊的周围型肺癌37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误诊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充气征及空洞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良性病灶可能具有部分与周围型肺癌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在诊断中还需对病灶形态学细节进行分析,提高对病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对诱发SD大鼠肝硬化多步癌变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5只及实验组45只,再将实验组大鼠采用同样的随机方法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用DENA溶液分别按每周70、50和35 mg/kg的剂量对实验组大鼠灌胃10周,对照组大鼠灌注生理盐水.从第11周起,采用上述随机方法对照组每3周取1只,实验组每周取1只行MR检查,并对可疑结节取材,进行病理观察.计算各剂量组死亡率.采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比较不同剂量组间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结节(DN)所占比例的差异.结果 该模型的病变发展经历了从肝硬化再生结节(RN)至DN,最后到肝细胞癌(HCC)的过程.2只中剂量组、4只高剂量组大鼠因HCC破裂出血于第25周死亡.实验组中,低、中、高剂量组的DN所占比例分别为20.7% (6/29)、30.6% (19/62)、14.3% (9/63),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901,P>0.05),但中、高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1,P<0.05).结合MR图像,中等剂量(50 mg/kg)是较合适的诱发剂量.结论 中等剂量的DENA溶液灌胃法较适用于诱发可用于影像观察HCC癌前病变的大鼠肝硬化多步癌变模型.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诊断无钙化DCI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接受乳腺X线摄影及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根据X线摄影判定病灶是否存在钙化;比较有、无钙化DCIS病灶形态、早期强化、延迟强化方式、核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差异。结果133个DSIC病灶,48个无钙化,85个有钙化。MRI对无钙化DCIS的敏感度(48/48,100%)高于X线摄影(26/48,54.17%,χ2=28.54,P<0.01)。有、无钙化DCIS动态增强MRI早期强化及核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79,P均<0.05),而病灶形态、延迟强化方式及ER、PR、HER-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钙化DSIC中,19个呈肿块样、65个非肿块样强化,其延迟强化方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34,P=0.04)。无钙化DCIS中,12个呈肿块样强化、36个呈非肿块样强化,其早期强化及延迟强化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对无钙化DCIS的敏感度高于乳腺X线摄影;无钙化DCIS多为非高核级,动态增强MRI早期迅速强化。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AIP合并胰腺实质内囊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逐一对病变的数目、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以及强化方式等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9例AIP病人继发的囊性病变中,4例为多发,5例单发;在胰腺实质中共发现16个囊性病变,其中7个位于胰头,2个位于胰颈,7个位于胰尾;病灶大小最大者为5.0 cm×2.5 cm,最小者为0.8 cm×0.6 cm。16个囊性病变均表现为单房,其中2个形态不规则,14个呈形态规则的类圆形;在CT平扫中均呈低密度;在MRI 脂肪抑制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T1WI中均呈明显低信号。在脂肪抑制FS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T2WI中4个囊性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邻近的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余12个呈均匀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显示16个囊性病变均无强化。经过激素治疗,13个囊性病变中11个完全消失,2个明显缩小。 结论 AIP伴胰腺实质内囊性病变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激素治疗后囊性病变可减小或完全消失,正确认识其影像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6.
前列腺MRI的诊断需求稳步增长,解决方案必须在保证前列腺MRI的诊断效能的前提下增强其运营效益,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快速MRI检出前列腺癌,联合临床风险信息,来决定前列腺癌诊疗方案的选择。为此,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指导委员会对快速MRI检出前列腺癌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让临床怀疑前列腺癌并且未接受过活检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放射科检查报告阳性率,明确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托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对2019年1—12月北京地区78家医院影像学检查报告的阳性率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不同设备类型的检查人次、报告阳性人次,计算平诊及急诊报告阳性率.结果 调查的医院包括三级医院53家、二级医院25家,其中综合...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术后病灶周边异常强化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9例明确诊断为HCC并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定期采用BOLD序列行MRI检查,随访时间为1.0~9.2个月,平均(4.1±2.7)个月。测量消融灶周围的异常强化灶(HCC残留/复发灶、炎性反应带)、射频消融灶和肝实质的R2*值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HCC残留/复发灶和炎性反应带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随访变化或病理进行诊断。使用ROC曲线分析R2*值鉴别HCC残留/复发灶与炎性反应带的诊断效能。结果:79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共发现128处边缘强化灶,61处诊断为肿瘤残留/复发,67处诊断为炎性反应带。HCC残留/复发和炎性反应带的R2*值分别为(72.1±24.1)和(105.6±29.5)Hz,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CC残留/复发与肝实质的R2*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残留/复发与射频消融病灶的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值鉴别HCC残留/复发与炎性反应带的最佳截断值为95.40 HZ,相应的诊断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67.1%、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能够有效鉴别HCC射频消融术后HCC残留/复发与炎性反应带,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残留/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随访影像学表现与血清IgG4水平变化的一致性。方法 对24例IgG4-SC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分析影像学所见与血清IgG4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结果 24例均于激素治疗后接受持续2.9~45.7个月随访。治疗后1~2个月,首次影像学复查显示20例好转、4例进展;20例好转患者中,9例胆管扩张消失、11例仅轻度扩张,其中10例(10/15,66.67%)胆管壁厚度由(0.32±0.07) cm降至(0.23±0.03) cm (t=3.30,P=0.01);4例进展患者中,2例MR胰胆管成像分型由Ⅰ型转变为Ⅱa型,之后分别转变为Ⅰ型、Ⅲ型,另2例胆管壁增厚加重;影像学改变与血清IgG4变化趋势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50,P=0.01)。治疗后4~6个月,针对15例的第2次随访结果显示影像学改变与血清IgG4变化趋势不一致(P>0.05)。结论 IgG4-SC经激素治疗后,胆管病变影像学转归与血清IgG4水平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0.
【摘要】目的:比较基于非增强MRI与增强MRI的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评分对膀胱癌肌层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盆腔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最终共纳入52例患者(56个病灶)。2位评阅者按照VI-RADS的评分标准,分别对非增强MRI(T2WI+DWI)和常规增强MRI(T2WI+DWI+DCE)进行VI-RADS评分。通过Kappa检验评估2位评阅者之间的一致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25个病灶为肌层浸润,31个病灶无肌层浸润。以4分为阈值,非增强VI-RADS和常规增强VI-RADS在评估膀胱癌肌层浸润与非肌层浸润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和87.5%、88.0%和92.0%、87.1%和87.1%、96.0%和92.6%、96.8%和93.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和0.897。结论:非增强MRI基础上的VI-RADS评估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效能与常规增强MRI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