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59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8篇
  1篇
中国医学   15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21.
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单一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水生生物毒理实验研究剂量和毒理学终点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初步揭示氯代苯类化合物致毒机制。[方法]以氯代苯类化合物为测试毒物(包括一氯苯、邻二氯苯、间二氯苯、对二氯苯和1,2,4-三氯苯),以斑马鱼胚胎为测试对象,进行单一急性毒性测试。实验选用24孔细胞培养板作为胚胎染毒实验容器。从胚胎染毒开始间隔4h显微观察,记录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单一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描述相应毒理学终点的变化情况,直至72h结束。[结果]通过实验测出氯代苯类化合物各毒理学终点的EGo值,例如4h胚胎发育终止EC50值(mg/L):1,2,4.三氯苯为24.72,对二氯苯为76.47,间二氯苯为77.35,邻二氯苯为86.31,一氯苯为89.43等;大量数据显示其毒性大小依次为:1,2,4.三氯苯〉对二氯苯〉间二氯苯〉邻二氯苯〉一氯苯。[结论]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与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取代基数量多少以及取代位置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取代基数量越多其毒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叶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造血干细胞发育的干扰作用以及对胚胎造血区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叶酸缺乏导致血液生成异常的机制。方法将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功能阻断构建叶酸缺乏斑马鱼模型,分别用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TX)以及DHFR表达阻抑技术处理斑马鱼胚胎,造成胚胎体内叶酸缺乏的模式。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用胚胎固兰染色观察斑马鱼胚胎血细胞生成量,并用原位杂交和Real-timePCR方法检测血细胞分化和生成密切相关基因FLK-1、GATA1和GATA2的表达情况,利用TUNEL法检测斑马鱼胚胎造血区的凋亡状况。结果与各对照组相比,叶酸缺乏组斑马鱼胚胎的造血区形态学发育异常,血细胞数量明显减少,FLK-1、GATA1和GATA2的表达显著下降,胚胎造血区的凋亡增加。结论叶酸缺乏干扰了血细胞的生成,叶酸缺乏组胚胎FLK-1、GATA1和GATA2的表达降低和造血区的凋亡增加与胚胎血液系统发育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23.
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娟  陶核  吴南翔 《职业与健康》2010,26(23):2777-2778
目的研究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斑马鱼为试材,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 93%丁草胺原药的LC50为0.35mg/L,属高毒级农药;1.8%阿维菌素水乳剂、50%乙草胺乳油、25%咪鲜胺乳油96h的LC50分别为1.08、5.45、5.81mg/L,属中毒级农药。结论该研究为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化学遗传学方法 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 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2代同家族内自交所产生的F3代胚胎中,用以βe1为探针,实施整体原位杂交实验,进行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筛选,并针对所筛选到的突变体在不同造血过程缺陷表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和结论 筛选得到4个βe1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2个为红系特异性造血缺陷突变体,另外2个突变体同时存在红系和淋系造血缺陷.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评价降香提取物B3的促新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通过观察转基因斑马鱼肠下血管(SIVs)新生模型及节间血管(ISVs)损伤模型来评价降香提取物B3的促新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理。结果:降香提取物B3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转基因斑马鱼SIVs区域的毛细血管出芽新生,30μg/ml效果最佳;能修复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Ⅱ(VRI)诱导的ISVs区域血管损伤,且能上调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Ⅱ诱导后的kdr、kdrl及flt-1等VEGF受体mRNA水平的下降。结论:降香提取物B3能通过调控VEGF受体mRNA水平以发挥其在转基因斑马鱼上的促血管新生效果,具有被开发为治疗性血管新生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6.
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单一和联合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表观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实验法,单一作用时,氯化两面针碱设置5个含药浓度组(4μg/ml,5.25μg/ml,6.92μg/ml,9.12μg/ml及12μg/ml);联合作用时,选取氯化两面针碱∶芝麻素=5∶4(联用Ⅰ),5∶1(联用Ⅱ),1∶5(联用Ⅲ)3个试验组,其中氯化两面针碱的浓度与单一用药时5个浓度一致。结果:单一用药时氯化两面针碱72hpf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12.27μg/ml,96hpf时为7.57μg/ml,芝麻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显示出毒性作用;联合作用时,3个实验组的毒性作用均小于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综合结果显示,3个联合用药组之间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联合作用时比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明显为小。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牛大力水提物对斑马鱼药物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3月龄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刺激4周构建斑马鱼药物性肝纤维化模型,后用高、中、低浓度牛大力水提物进行干预。取肝组织做病理HE染色、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斑马鱼肝脏匀浆中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牛大力水提物各给药组斑马鱼肝脏纤维化程度、病理损伤、胶原纤维沉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以牛大力高浓度组(100 mg/L)效果最为显著;牛大力高浓度组斑马鱼肝脏中Collagen-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α-SMA、TNF-α、Bax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牛大力水提物对药物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减少胶原纤维沉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构建系统的斑马鱼血管内脂代谢的研究方法。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荧光探针标记、直接血脂检测等方法研究斑马鱼胚胎、幼鱼、成鱼等不同发育时期血管内的脂质代谢,以及不同饮食对斑马鱼血脂的影响。结果油红可将斑马鱼胚胎血管内的脂质染色,荧光探针可荧光标记斑马鱼胚胎血管内的胆固醇。喂食蛋黄液可升高斑马鱼幼鱼的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可反映这种血脂的变化。高胆固醇饮食可升高斑马鱼幼鱼血管内胆固醇水平,荧光探针可标记幼鱼血管内胆固醇的变化。血脂检测显示高脂饮食的斑马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于普通饮食的斑马鱼。结论本研究利用油红O染色、荧光探针标记及血脂检测等技术构建了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血管内脂代谢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斑马鱼具有很强的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如在脊髓完全横断的4~6周内即可恢复自由游泳能力,但是目前修复机制不明。本文旨在研究斑马鱼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receptor subtypeB,TrkB)的作用。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斑马鱼脊髓中BDNF和TrkB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用蛋白质电泳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急性期和慢性恢复期斑马鱼脊髓中BDNF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斑马鱼脊髓组织BDNF和TrkB基因在损伤急性期(4 h)和修复早期(6d)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脊髓BDNF蛋白的表达在损伤急性期(24 h)显著性降低(P<0.05),在神经修复期(15d)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斑马鱼脊髓损伤后修复期局部存在着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从而可能促进轴突的再生长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0.
目的:研究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80、100 µg/L的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处理,进行畸形表型及浓度效应分析。研究0、2.5、5、10 µg/L的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接触反应、自由泳动等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氯氟氰菊酯暴毒斑马鱼胚胎的主要畸形表型为心包囊肿大、脊柱和尾部弯曲、卵黄囊肿大等。与对照组比,20 µg/L及以上浓度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显著提高(P<0.05),而10 µg/L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无明显致畸效应。氯氟氰菊酯在胚胎受精后120 h(120 hpf)的半数致畸浓度(EC50)为38.61 µg/L。运动行为检测结果显示,2.5 µg/L暴露下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频率在19、21和22 hpf时显著升高(P<0.05),10 µg/L氯氟氰菊酯暴露下胚胎的自主运动频率在20和21 hpf时显著下降(P<0.05),且峰值由21 hpf延迟到22 hpf;5、10 µg/L组胚胎在27和48 hpf时对接触反应的运动距离呈显著下降(P<0.05);10 µg/L氯氟氰菊酯显著降低了仔鱼的自由泳动速度(P<0.01)。结论: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有严重的致畸效应,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对斑马鱼胚胎无明显致畸效应的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即可显著影响其自主运动、接触反应、自由泳动等发育早期的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