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二、三线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辅助一线或二线治疗中曾应用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出现进展后选用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具体用药方案:长春瑞滨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卡培他滨1000 mg/m2口服,2次/d,第1~ 14天,21d为1个周期,全部患者随访至疾病进展为止.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5例患者共接受135个周期化疗,完全缓解率为2.86%(1/35),部分缓解率为37.14%( 13/35),稳定率为34.29%( 12/35),进展率为25.71% (9/35).有效率为40.00%( 14/35),疾病控制率为74.29%(26/35).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6(1 ~ 13)个月.化疗疗效与患者病理类型、月经状况、激素受体情况、既往内分泌药物使用情况及转移部位数目均无相关性(P> 0.05).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等,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效的二、三线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2.
淋巴瘤是少数临床可治愈恶性肿瘤之一,多以周围淋巴结的侵犯为首发症状,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单独或同时受累的病例在临床上也较常见.在既往的诊治过程中,对于这部分病例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殊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本研究对1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评价奥西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经病理学或细胞组织学确诊的Ⅳ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经过一代EGFR-TKIs治疗进展后均接受奥西替(80 mg 1次/d口服)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药物的近期疗效及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32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3例(40.6%),疾病稳定(SD)16例(50.0%),疾病进展(PD)3例(9.4%),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40.6%,总体疾病控制率(DCR)达90.6%。全组人群中位PFS为9.3个月。奥西替尼的疗效与性别、吸烟状态、ECOG评分等各临床特征均无明显关系(P>0.05)。PFS与治疗方式(治疗线数)有关(P<0.05),ORR与T790M突变状态有关(P<0.05)。奥西替尼治疗的脑膜转移患者15例中,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7例,进展2例,ORR为40.0%,DCR为86.7%。所有32例服用奥西替尼的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中,腹泻和皮疹最常见,其中1~2级腹泻9例(28.1%),1~2级皮疹6例(18.7%),未出现间质性肺炎,全组患者均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或减量。结论 奥西替尼对于一代EGFR-TK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后的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T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拓扑替康 (topotecan ,TPT )联合依托泊苷 (etoposide ,Vp -16)、顺铂 (cisplatin ,DDP)组成的TEP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和耐受性。方法 :45例初治SCLC患者 ,其中TEP方案治疗组 2 1例 ,EP方案对照组 2 4例。结果 :TEP组CR 8例 ,PR 8例 ,有效率 (RR)为 76.2 % ,局限期 (LD)者RR为 90 .0 % ,广泛期 (ED)者RR为 63 .6% ,其中 4例脑转移者PR 1例。EP组中CR 7例 ,PR 9例 ,RR为 66.7% ,LD者RR为 81.8% ,ED者RR为 53 .8% ,其中 5例脑转移者未见CR、PR者。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TEP组中位生存期 11.5个月 ,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 42 .9%和 19.0 % ;EP组中位生存期 8.5个月 ,一、二年生存率分别为3 7.5%和 8.3 % ,两组生存期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TEP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 76.2 % (16/ 2 1)明显高于EP组 3 7.5% (9/ 2 4)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两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 61.9%和 3 3 .3 %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TEP方案治疗SCLC疗效肯定 ,可能具有治疗和预防脑转移的作用 ,其生存期及生存率较EP方案均有改善 ,可作为SCLC的一线治疗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临床应用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乳腺癌患者Gli1表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免疫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结果 ①Glil蛋白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表达显著增加,在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乳腺癌组织中,93.3%为Gli1高表达,没有发生转移的癌组织标本中81.2%高表达;同时发现复发转移组原发癌间质Gli1过表达率为89.3%,而非复发转移组间质Gli1过表达率仅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②乳腺癌组织Gli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Gli1核过表达与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呈明显相关(P =0.046).在癌组织Gli1核高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为17.8%,而Gli1低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仅为6.2% (P =0.046).癌间质Gli1高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为31.2%,而Gli1低表达组乳腺癌复发率为11.1% (P <0.001).结论 Gli1在乳腺癌原发癌、转移癌组织及癌间质中高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化学遗传学方法 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 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2代同家族内自交所产生的F3代胚胎中,用以βe1为探针,实施整体原位杂交实验,进行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筛选,并针对所筛选到的突变体在不同造血过程缺陷表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和结论 筛选得到4个βe1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2个为红系特异性造血缺陷突变体,另外2个突变体同时存在红系和淋系造血缺陷.  相似文献   
7.
国产盐酸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阳  赵金波  蒋葵  戴朝霞  李莉 《癌症》2001,20(8):880-881
盐酸拓扑替康( topotecan)是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Ⅰ活性的抗肿瘤新药。其作用机制是拓扑异构酶Ⅰ可诱导 DNA单链可逆性断裂,使 DNA螺旋链松解。盐酸拓扑替康与拓扑异构酶Ⅰ -DNA复合物结合并阻止这些单股断链的重新连接,其细胞毒作用是在 DNA的合成中。盐酸拓扑替康、拓扑异构酶 I和 DNA形成的三元复合物与复制酶相互作用产生双股 DNA的损伤,而哺乳动物的细胞不能有效地修复这些双股 DNA链的中断。国外研究表明盐酸拓扑替康对多种肿瘤有效 [1~ 3],本研究采用国产盐酸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紫素联合顺铂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对 1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用紫素联合顺铂化疗 ,化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测量CD4 /CD8及NK细胞活性。 [结果 ]化疗后CD4 /CD8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NK细胞活性较化疗前升高 (P <0 .0 5 )。 [结论 ]紫素联合顺铂化疗能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离体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株SMMC-7721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培养后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组加入0.4、0.6、0.8μmol/L华蟾素,对照组不加药,采用MTr法检测两组24、48h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比例及凋亡率,RT-PCR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髓系白血病基因(Md)-1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均〈0.05;实验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aspase.3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cl-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华蟾素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具有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为使Caspase-3表达升高,Mcl-1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育人群中罗伯逊易位患者的核型分布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不育患者中罗伯逊易位发生率为0.23%,其中男性不育患者中罗伯逊易位发生率为0.29%,稍高于女性0.17%的发生率;以rob(13;14)最多30例,其次为rob(14;21)7例.结论 罗伯逊易位可能是造成男性少精子、畸精子和无精子及女性不良妊娠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