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1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耳鼻咽喉   150篇
儿科学   90篇
妇产科学   107篇
基础医学   529篇
口腔科学   123篇
临床医学   783篇
内科学   656篇
皮肤病学   147篇
神经病学   263篇
特种医学   471篇
外科学   794篇
综合类   1296篇
预防医学   496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502篇
  5篇
中国医学   209篇
肿瘤学   165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531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并恶变的靶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2岁男性,因鞍区脑膜瘤切除术后13年伴视力进行性下降3年于2020年5月12日入院;2007年首次手术近全切除鞍区肿瘤,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分级Ⅰ级);2009年复查MRI显示肿瘤明显增大,2009~2018年共行6次伽玛刀治疗;2019年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增大;2020年复查MRI显示肿瘤再次明显增大,再次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不典型脑膜瘤(WHO分级Ⅱ级),6个月后肿瘤再次复发,根据基因检测和类器官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舒尼替尼进行靶向治疗(37.5 mg,1次/d,持续4周,停药2周);靶向治疗6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缩小,但9个月时复查MRI显示肿瘤增大,病人拒绝继续靶向治疗,神志清楚,双目失明,能搀扶行走。结论 脑膜瘤术后复发并恶变时,靶向治疗短期内可缩小肿瘤体积,长期效果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浅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头颈部浅表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并具有完整的术后随访复查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基于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图像,评价治疗效果,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通过绘制生存曲线,获得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并计算术后1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结果术后6个月ORR为92.86%(26/28),DCR为100%(28/28)。术后平均随访(25.6±8.9)个月。28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6.98个月[95%CI(22.55,31.3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93个月[95%CI(14.47,19.39)];术后1年总生存率为96.43%(27/28),无进展生存率为82.14%(23/28)。96.43%(27/28)患者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为0~Ⅱ度,仅3.57%(1/28)患者为Ⅲ度。术后均未出现血管栓塞、破裂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浅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伴恶性肿瘤患者在恶性肿瘤稳定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58家医院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0 964例腹股沟疝住院患者,根据腹股沟疝是否伴有恶性肿瘤以及手术方式分为腹股沟疝伴恶性肿瘤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恶性肿瘤+腔镜组)、腹股沟疝伴恶性肿瘤行开放式疝修补术(恶性肿瘤+开放组)、腹股沟疝不伴恶性肿瘤行腹腔镜疝修补术(非恶性肿瘤+腔镜组)、腹股沟疝不伴恶性肿瘤行开放式疝修补术(非恶性肿瘤+开放组),比较各项围手术期指标。 结果恶性肿瘤+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出血、血清肿、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71.05±33.64)min、(7.82±5.46)ml、3.62%、3.62%、0,与非恶性肿瘤+腔镜组(77.04±35.68)min、(8.06±7.36)ml、2.67%、2.37%、0.2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开放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出血、血清肿、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76.00±34.69)min、(7.56±6.41)ml、0.70%、2.44%、0,与非恶性肿瘤+开放组(79.65±42.07)min、(8.33±7.96)ml、2.19%、2.19%、0.0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围手术期表现来看,腹股沟疝伴恶性肿瘤患者在恶性肿瘤稳定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可为今后我们在临床上处理此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对6例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内侧腓肠肌肌瓣转移联合人工网状补片重建伸膝功能,并于术后3个月对切口的愈合情况、肢体功能以及肿瘤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1~34个月,平均(13.3±3.2)个月。5例切口一期愈合(占83.3%);1例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于术后12个月因肿瘤肺转移而死亡;1例于术后3个月时肿瘤局部复发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余4例肿瘤无复发,效果较满意。患者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为17~29分,平均(26.2±4.8)分;评定下肢功能的优良率为83.3%(5/6)。结论采用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小腿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以及联合人工网状补片行伸膝功能重建,其方法简单易行,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背景与目的: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PS),既往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种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20%以上,多发生于四肢、躯干及腹膜后。发生于胰腺的UPS极为罕见。国内、外虽有报道,但多以个案形式报道,缺少大宗病例资料分析。本研究就笔者团队诊治的1例胰腺UPS患者,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胰腺UPS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同类病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共32例(笔者单位1例加文献报告病例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4.6(22~74)岁。按病理类型分为:巨细胞型9例,黏液型5例,多形性型18例;按发生部位分为:胰头13例,胰体尾12例,胰体3例,胰尾2例,全胰腺2例。术前诊断为胰腺癌8例,胰腺肿物及占位6例,假性囊肿4例,囊腺瘤4例,胰腺肿瘤3例,间质肿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病变1例,未提及术前诊断4例。临床表现大多表现为快速软组织肿块进行性增大,常伴有压迫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体质量减轻或黄疸。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中无正确诊断。32例均行手术治疗,围术期死亡1例,总生存期15.3个月。结论:胰腺UPS为高度恶性肿瘤,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发生转移及复发,预后差。早期、完整切除肿瘤以获得R0切除是手术治疗的核心,但是由于胰腺UPS的特殊组织生物学行为,在部分病例中即使施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仍不能避免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给予放化疗有可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根据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诊断标准,采用直接诊断和先营养风险筛查再诊断两种程序对住院恶性肿瘤患 者进行营养不良诊断,探讨两种程序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2020年1月至12月随机抽取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恶性肿瘤患者385例, 分别采用直接GLIM标准诊断(一步法)和先营养风险筛查再诊断(两步法)评定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比较两种程序诊断营养不良 的一致性。结果 ①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51.4%(198/385),不同年龄段、肿瘤类型及肿瘤分期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②GLIM标准的5个表型指标中,体重下降发生率44.4%(171/385),低体质指数(BMI)发生率17.9%(69/385),肌肉减少 发生率42.3%(163/385),进食减少或消化功能障碍76.1%(293/385),疾病或炎症负担38.7%(149/385)。③按GLIM标准,“一步法”诊 断营养不良阳性率51.4%(198/385),“两步法”阳性率42.6%(164/385);不管是“一步法”还是“两步法”,营养不良阳性率都有年龄段、 肿瘤类型和肿瘤分期差异,年龄越大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消化系统肿瘤高于其他肿瘤,肿瘤分期越高发生率越高(P<0.05)。④ 两种 程序共同诊断营养不良127例,“一步法”和“两步法”诊断营养不良有较好的一致性,其Kappa值为0.44。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 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高,GLIM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推荐的“两步法”更符合营养诊疗程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联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42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完整的低剂量螺旋CT及肿瘤标志物CEA、SCC-Ag、ProGRP、NSE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确定结节性质,比较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低剂量螺旋CT的结节显示情况及肿瘤标志物CEA、SCC-Ag、ProGRP、NSE水平,比较低剂量螺旋CT和肿瘤标志物CEA、SCC-Ag、ProGRP、NSE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率。结果病理结果提示42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良性287例,恶性133例。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显示:良、恶性患者的结节直径、类型、结节形态、结节与肺的交界面、结节的边缘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良性患者的血清CEA、SCC-Ag、ProGRP、NSE水平均显著低于恶性患者(P<0.05)。低剂量螺旋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查(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联合肿瘤标志物CEA、SCC-Ag、ProGRP、NSE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检出率高,并且对良、恶性结节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广西某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病例随访数据,了解随访状况,为进一步改进肿瘤随访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某肿瘤专科医院2011—2020年登记的15种恶性肿瘤随访资料,采用Excel 2013对随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随访应答率、失访率及有效随访率等。结果2011—2020年共登记15种恶性肿瘤患者62527例,随访61333例,平均随访应答率为95.25%,平均失访率为28.21%,平均有效随访率为67.04%,其中乳腺癌患者有效随访率最高,平均为89.97%。2011—2020年15种恶性肿瘤的平均有效随访率逐年上升,且2016—2020年各癌种平均有效随访率明显高于2011—2015年(85.44%vs 48.64%)。2011—2020年15种恶性肿瘤电话随访与门诊随诊分别占总随访量的36.35%、63.65%,其中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体癌、卵巢癌及宫颈癌的门诊随诊占比较高,分别为78.69%、78.61%、68.19%、65.57%及62.20%。结论该院近10年来恶性肿瘤有效随访率不断提升,但仍需进一步提高随访质量。建立有效的肿瘤随访模式是提高随访质量,减少失访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CD44变异性V6(CD44V6)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卵巢癌标本(卵巢癌组)、4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标本(良性组),检测2组标本中的COX-2蛋白、CD44V6蛋白表达,并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下的肿瘤组织中的COX-2蛋白、CD44V6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卵巢癌组织中的COX-2蛋白、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67.78%、61.11%,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COX-2蛋白、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0%、12.22%,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组织中的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组织中的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CD44V6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对2016年海南省肿瘤登记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为癌症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基础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肿瘤登记平台收集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6个肿瘤登记地区发病死亡数据及人口数据。按城乡、性别、年龄别划分,分别计算发病(死亡)率、中标率、世标率、构成比、0~7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和前10位癌症发病死亡情况。结果 2016年海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为5 569例,发病率为269.64/10万(男性313.59/10万,女性221.11/10万),中标率为227.27/10万,世标率为221.26/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5.54%。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肝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为2 651例,死亡率为128.36/10万(男性173.73/10万,女性78.25/10万),中标率为105.96/10万,世标率为104.6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14%。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肝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结论 2016年海南省癌症发病负担较重,其城乡及男女呈现明显差异。肝癌为海南省癌症发病死亡第1位,应作为重点防治癌种,根据其危险因素开展相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