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9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OA-1、aPOB水平,结果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POA-1、aPOB水平均降低,尤其以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下降明显;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肾阴虚型的水平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瘀血阻络型和脾肾阳虚型,下降幅度最小的是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aPOA-1/aPOB值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及肝肾阴虚型患者中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在肝癌的发展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分析了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肝癌发展、转移的关系,并对其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原发性肝癌(HBV-PLC)伴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及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寻找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与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初次确诊为HBV-PLC伴PVTT的患者245例(未转移组)及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122例(转移组),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将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生化指标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远端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未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N/L≥1.787、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为其独立预测因素,转移组患者的N/L明显升高。[结论]N/L升高是HBV-PLC伴PVTT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作为HBV-PLC伴PVTT发生远端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HBV基因型与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疾病进展、病情预后、以及抗病毒疗效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HBV感染者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6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分析,并对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前-S1抗原)、HBVDNA定量和T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北方人基因型以C型为主,南方人基因型以B型为主.在无症状携带者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进展顺序中,基因型B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基因型C的比例则逐渐增多.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白蛋白水平(前-A)、白蛋白水平(ALB)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较基因型B显著降低(分别为P=0.03、P=0.03、P=0.01和P=0.005、P=0.001、P<0.001),基因型C的胆碱酯酶(CHE)水平较基因型B降显著低,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球蛋白水平(GLO)较基因型B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和P=0.013);而在ALT、AST、TBil、GGT、ALP和TBA水平则差异不显著(P>0.05).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1.3%和66.7%),而基因型B的则低(阳性率30%);相反,基因型B的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阴性率高(66.7%),而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S1抗原阴性率低(分别为26.6%和25.9%).结论 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基因型C较基因型B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高.基因型C的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基因型B的前-S1抗原阴性率高,它们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虫草菌丝提取物(Cordyceps mycelia extract, 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与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MN 10 μg/kg 剂量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每周前3日、持续4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CME干预实验于造模即日起开始灌胃给药至造模4周末;治疗实验于造模4周、终止造模因素后开始给药至8周末;均以0.74 g/(kg·d)剂量给予CME,每日 1次。分别于造模后3天、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动态效应观察。观测肝组织学、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功能的检测。 结果 与同期模型组比较,CME预防给药后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预用药4周后的肝Hyp含量显著下降(P<0.05),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显著减轻(P<0.05),肝组织内α-SMA、ColⅠ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治疗给药2周后的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BIL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Alb含量有所升高(P>0.05);治疗给药2、4周的肝Hy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肝组织α-SMA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 治疗给药4周时肝组织ColⅠ表达显著减少(P<0.05)。 结论 CME既能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也可有效促进已成型的DMN大鼠肝硬化的逆转,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其表面受体TLR4、CD163和CD36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和评价祛痰化瘀解毒方药干预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脂质过氧化的关系及愈肝冲剂的抗氧化作用.方法: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愈肝冲剂,观察其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的变化,并与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OD、GSH-Px活性降低(P<0.05),LPO水平升高(P<0.05);血清ALT、AST、PCⅢ与LPO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0.01);愈肝冲剂可以升高SOD、GSH-Px酶活性(P<0.01),降低LPO水平(P<0.05).结论: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导致慢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愈肝冲剂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减轻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愈肝汤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43例慢性乙肝患者服愈肝汤治疗 3mo ,观察其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的变化 ,并与 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SOD、GSH -Px活力降低 (P <0 .0 5 ) ,LPO水平升高 (P <0 .0 5 ) ;愈肝汤可升高SOD和GSH -Px酶活性 (P <0 .0 1) ,降低LPO水平 (P <0 .0 5 )。结论 愈肝汤对慢性乙肝患者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这是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减轻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糖肾Ⅱ号胶囊合并西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的临床观察王宪波,桑雁,孔祥梅,乔立新,单春光,韩清Mogensen认为微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AER)20~200μg/min」有预测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蛋白尿的作用(1)。此阶段称早期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