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仍并发原发性肝癌(HCC)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肝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情况、相关疾病史等。【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大于40岁29例,小于40岁6例;7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5例有长期吸烟史;6例合并有糖尿病,4例有 HCC 家族史(均为一级亲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滴度在6000~9000 COI 所占比例最高,为57.13%;乙型肝炎 e 抗原 HBeAg 阳性8例,HBeAg 阴性27例;经规范抗病毒治疗后,23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20 IU/mL,11例20 IU/mL ﹤ HBV-DNA ﹤2.0×103 IU/mL,1例 HBV-DNA 为4.0×107 IU/mL。【结论】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 HCC 的风险,年龄大于40岁、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长期饮酒、HBsAg 高滴度、HBV-DNA 阳性、糖尿病史等可能与 HCC 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是由Crigler和Najjar于1952年首次报道而得名,是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5'-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基因突变使其酶活性完全或部分丧失而导致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1-3]。为常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正>肝小静脉闭塞症(Veno-occlusive Disease,VOD)是各种原因引起叶静脉梗阻的一种疾病,以肝大、腹水及水肿为主要症状,与布加综合征常常难以鉴别,其主要病因见于野百合碱中毒、化学药物使用及遗传因素等。VOD患者一旦确诊,治疗效果极不理想。因此,临床上VOD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其重要。现将由土三七导致的VOD 1例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介绍孙克伟教授辨治胁痛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胁痛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根本病机为肝络失和;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本,肝脾同调为纲,运用疏肝理气、调节肝脾之法;临床多辨为气郁化火、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郁脾虚四证以论治,同时结合肝脏不同基础疾病予以辨病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经验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孙克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69-171,182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多年研究,但仍无一致意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将其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白细胞介素(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下培养使DC增殖、成熟,培养第4d加入纯化的HBsAg进行冲击.采同一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自体T淋巴细胞,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2的培养基维持T细胞的生长,培养第5d与HBsAg冲击的DC共培养.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TL的PD-1表达,并分析PD-1表达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B组DC诱导的HBV特异CTL的PD-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0).且HBeAg阳性组PD-1的表达率较HBeAg阴性组明显升高(P=0.000).CHB患者DC诱导的HBV特异性CTL的PD-1表达率与血清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呈正相关(r=0.53,P=0.008).结论 CHB患者DC诱导的HBV特异性CTL高表达PD-1分子,为HBV慢性感染过程中CTL功能低下,病毒难以清除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 ,了解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 2 0例 ,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 ,而Th2细胞因子升高 ,其中以肝郁脾虚型升高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差异 ,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肝功能。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对照组为7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黄疸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指导。方法选取193例主要诊断为黄疸病的患者病历为研究资料,应用统计学与数据挖掘软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病历涉及处方总数428个、涉及中药总数172味,使用频率排名前10的中药为茵陈、茯苓、泽泻、甘草、白术、黄芩、栀子、木通、龙胆草、生姜;常用核心药物配伍组合有26组,主要归于6个大类。结论中医药治疗黄疸病体现了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活血化瘀、温化寒湿、补益肝肾等多种治法。该研究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