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正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既往无慢性肝病的患者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凋亡、坏死,肝功能显著异常,在短期内(8周)迅速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可逆性综合征[1]。近年来,肝移植的开展使急性肝衰竭的整体生存率明显升高(超过60%)[2],但因肝脏供体不足、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5家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618例,采用非条件二分类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TBIL升高、BUN升高、CRE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增大、甘油三酯降低、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AFP升高提示预后较好(P<0.05)。回归方程预测总的正确率为78.3%。结论患者年龄、TBIL、BUN、Cr、INR、甘油三酯、AFP指标及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由此建立的方程预测效果较好,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
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Hh信号异常激活可加速肿瘤的生长。Hh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串扰与肿瘤的生长和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抑制Hh信号在抑制肝细胞癌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Hh信号异常激活在肝细胞癌和肝癌肿瘤微环境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与潜在的治疗意义作一综述,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25.
正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1]。HE包括一系列可逆的认知改变,轻者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减退、定向力障碍,严重者可以发生昏睡,甚至昏迷。历代医家经典著作中并无"肝性脑病"的病名,根据近现代西医对HE症状、体征的描述及众多医家的认识,HE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黄疸""鼓胀""神昏"的范畴。病位以心、  相似文献   
26.
<正>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染病教学基地,目前承担着七年制研究生传染病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任务。2012年起,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笔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协助下开展了七年制实习生的出科考试及意见建议调查,以及带教老师的访谈工作。现就调查情况、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措施及其效果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与方法对在我科实习的七年制实习生进行开卷性质出科考试及意见建议调查,学生可随时借助科室图书、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C57 BL/6和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12周龄雌性C57BL/6和apoE-/-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4周后,检测血脂水平、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及其表面受体CD36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采用脂多糖(LPS)刺激检测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4周高脂饮食导致C57 BL/6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升高。apoE-/-小鼠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升高,HDL显著下降;高脂饮食可进一步升高其TC、TG、LDL和HDL水平。4周高脂饮食C57 BL/6小鼠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apoE-/-小鼠外周血粒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高脂饮食导致apoE-/-小鼠单核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3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采用LPS腹腔注射,发现高脂饮食致野生型小鼠血浆IL-1β、IFN-γ、MCP-1和IL-6水平显著升高;apoE-/-小鼠血浆IFN-γ和IL-6表达显著增加,高脂饮食apoE-/-小鼠血浆IL-1β、IFN-γ、MCP-1和IL-6水平显著升高。结论长期的高脂饮食不仅导致高脂血症,同时还引发了系统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预后的独立指标并建立危险指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SBP患者,根据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用单变量(t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危险指数模型。结果影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短期预后的指标有:腹水葡萄糖、氯、尿素、肝性脑病,根据以上指标建立危险指数模型:PI =9.512-0.303×腹水葡萄糖-0.104×氯+0.108×尿素+0.709×肝性脑病。界值为:-0.7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危险指数模型对判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近期预后准确性高,为临床病情评估,合理用药,改善预后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大黄利胆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14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试验组口服大黄利胆胶囊(0.3 g/粒),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28 mg/粒),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包括ALT、AST、GGT和TBIL)、血脂(包括TC、TG、HDL-C、LDL-C)、腹部超声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时两组ALT、AST、TC、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TBIL水平亦明显下降(P0.05);治疗12周时两组ALT、AST、GGT、TBIL、TC、TG、HDL-C和LDL-C水平下降(P0.0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腹部超声脂肪肝改善率分别为61.1%和63.9%(P0.05)。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34)。结论大黄利胆胶囊具有降低ALT、GGT和血脂的作用,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和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介绍了血清标志物、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 Scan)等非创伤性诊断技术在肝纤维诊断中的应用。抗肝纤维化治疗应是包括病因治疗、抗炎保肝、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过多沉积的细胞外基质为一体的系统治疗。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是抗肝纤维化的基础,而中医药在抑制合成及降解过多沉积的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方面,具有作用于多个环节、多个层次和多个靶点的特性,而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希望。但是,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优势仍需通过设计严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深入研究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也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