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背景:当肝脏受到严重损伤或肝脏大部分缺失时,肝干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向成熟肝细胞分化修复肝组织,但肝再生是一个复杂的多信号分子调控的过程,参与调控的相关基因及蛋白质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观察大部分肝切除后大鼠肝再生组织中CD34蛋白、Delta-like-1蛋白的表达变化。 方法:切除2/3肝脏建立大鼠肝再生动物模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肝再生组织中ATP酶、增殖细胞核抗原、CD34、Delta-like-1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肝再生的启动阶段ATP酶表达下调,CD34、Delta-like-1表达上调;在肝再生的持续增殖阶段,ATP酶表达上调到正常水平,CD34、Delta-like-1表达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为持续上调。说明ATP酶、CD34、Delta-like-1在不同阶段表达不同,提示在肝再生过程中各信号分子的协同作用及Notch- Delta信号通路参与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2.
中药八味抗纤方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宇泳  王宪波  王融冰 《武警医学》2010,21(7):557-559,562
 目的 观察中药八味抗纤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予不同剂量中药八味抗纤方灌胃,观察八味抗纤方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采用Ishak肝病组织病变计分修正方案,结合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八味抗纤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以活化HSC特异性标记α-SMA标记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探讨八味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α-SMA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结论 八味抗纤方能够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抑制HSC的活化.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估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4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试验组219例和对照组85例。给予试验组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口服安络化纤丸,疗程24 w。采用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HA)、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和Ⅲ型前胶原(PCⅢ)。结果在治疗24 w结束时,经中医症候疗效全分析集(FAS)分析,试验组显效率为72.9%,优于对照组的56.8%(P=0.00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3%,优于对照组的80.7%(P=0.029);试验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显效率为35.3%,优于对照组的22.2%(P=0.016);治疗后试验组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下降了(87.4±111.2) ng/mL,优于对照组下降的(61.2±66.2) ng/mL(P=0.01),两组血清LN、c-Ⅳ、PCⅢ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医务工作者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国内关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规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日趋增多,尤其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指南在2008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项目组按照中医药标准化、循证医学、技术指导文件的相关要求,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临床问题确定、证据分级、推荐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一套可行的中医药诊疗指南以切实、规范地指导临床诊疗。该指南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发布,标准编号:T/CACM1576-2024。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伴自身抗体阳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自发病起至半年内自身抗体是否阴转,分析影响自身抗体转阴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要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且血清学自身抗体检测至少有一项阳性的患者资料。根据半年内患者自身抗体是否阴转,分为转阴组和未转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史、肝损伤类型、肝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分布等临床数据。结果:转阴组患者肝细胞损伤型32例(32/43,74.4%),未转阴组患者肝细胞损伤型89例(89/143,6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转阴组重度黄疸患者较未转阴组占比多(21/43,48.8%vs 29/143,20.3%)、半年内转阴组患者肝功能恢复率较未转阴组高(28/43,65.1%vs 47/143,32.9%)、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28.1(26.7~31.8)vs 32.3(28.5~37.1)],但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转阴组比较,转阴组患者只存在一种自身抗体阳性的病例数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自身抗体阳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半年内有接近1/4的患者自身抗体阴转,且以仅存在一种自身抗体阳性的病例为主;半年内患者自身抗体阴转病例肝功能恢复相对较好,仅存在一种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自身抗体转阴相对容易,且自身抗体转阴可能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搜集8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肝胆湿热、毒邪蕴结证患者,应用SAS 9.2软件PROC PLAN程序制定随机方案,产生随机分配方案的序列,随机序号和分组方案采用不透光的密封信封隐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西医对照组40例。西医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率、治疗的累积有效率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的累积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37.5%(15/40, P<0.05);中西医结合组病情进展率[12.5%(5/40)]低于西医对照组[17.5%(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4、6及8周,中西医结合组ALT、AST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01),与同一时间点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TBIL自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期西医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点,TBIL两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1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明显升高(P<0.05),但与西医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2周时,中医证候评分及MELD评分较西医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风险患者的病情进展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湿、热、瘀、虚四种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32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辨别其所属证候要素,分析湿、热、瘀、虚与病理学结果显示≥G2、≥S2、≥G2S2的关系。结果证候要素以湿或热为主的患者肝脏病理一般无显著性肝脏炎症[所占比例分别为79. 35%(73/92),81. 36%(48/59)],和无显著性肝纤维化[所占比例分别为83. 70%(77/92),84. 75%(50/59)];证候要素瘀和虚与湿、热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以瘀或虚为主要证候要素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较湿或热为主要证候要素者严重。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692例,其中346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接受了益生菌治疗(益生菌组)队列,随后采用1∶1倾向评分的方法通过校正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度、红色征为其匹配346例未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非益生菌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指南推荐的初级预防策略进行管理,而益生菌队列则在此基础上辅助了益生菌治疗,观察两个队列1年内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向后的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对两个队列EVB的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比较。结果益生菌治疗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子(校正危险比=0.510,95%CI:0.299~0.870,P=0.013)。共61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了EVB事件,其中益生菌组23例,非益生菌组38例,益生菌组1年内EVB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益生菌组(6.6%vs 11.0%,χ^2=4.045,P=0.042),且益生菌组基线时至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晚于非益生菌组[137.0(85.0~258.0)d vs 123.0(72.5~206.5)d,Z=-1.101,P=0.271]。结论益生菌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有延缓出血事件发生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刀豆蛋白A(Con A)致急性肝衰竭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孢素A(Cs A)组,补中益气汤低、高剂量(10.5,21 g·kg^-1)组,每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静脉注射15 mg·kg^-1Con A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于Con A注射30 min后分别静脉注射50 mg·kg^-1Cs A,口服灌胃补中益气汤,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同时间、同体积双蒸水灌胃对照。造模3,10 h后取眼球血、肝脏、脾脏,采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2,γ-干扰素(IFN-γ)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CD4+T淋巴细胞活化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IFN-γ和IL-4表达显著上调(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FN-γ和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L-2和IFN-γ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肝脏ERK1/2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对Con 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ERK1/2和p38 MAPK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淋巴细胞活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