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 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C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a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 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 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甲3亚型流感病毒(H3N2)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阐明2004年中国流行的甲3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对2004年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先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及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单向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2004年共有52.3%毒株与A/Fujian/411/2002(H3N2)(20042005毒株)有4倍或以上的血凝抑制滴度差异,交叉血凝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间的抗原比为4。HA1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我国从2004年2月分离的甲3亚型毒株开始出现了与A/Fujian/411/2002(H3N2)和A/Wellington/1/2004(H3N2)(2005年国际代表株)相比较,在其HA1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氨基酸位点(159位Y>F,189位S>N,145位K>N,226位V>I)发生了替换。此类毒株首发于我国南方,然后到我国北方。结论我国2004年2月份以后所分离的甲3亚型流感毒株已经发生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一种敏感的H5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的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方法检测H5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方法采用不同动物来源的红细胞,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H5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比较其灵敏性。结果通过对鸡、豚鼠、马等动物红细胞的比较,发现在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H5禽流感病毒抗体时马红细胞灵敏度最高。结论可以利用马红细胞建立测定H5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抗体的敏感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人群中禽流感病毒血清抗体水平的调查。  相似文献   
14.
欧美荣  李梓 《淮海医药》2013,31(2):142-142
目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37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且口服降糖药出现低血糖严重而持久。37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均得到及时治疗,未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重在预防,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用药过程中及时监测血糖,对老年人要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避免出现低血糖。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常规的流感疫苗不能及时应对流感的暴发和流行,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在流感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拉雅松和细叶云南松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雅松和细叶云南松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拉雅松和细叶云南松松针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拉雅松松针挥发油中鉴定出6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565%,主要成分为α-蒎烯(24.659%)、β-蒎烯(11.471%)、β-石竹烯(9.932%)和异松油烯(5.167%);从细叶云南松松针挥发油中鉴定出5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794%,主要成分为α-蒎烯(22.542%)、β-石竹烯(16.636%)和1,2,4a,5,8,8a-六氢化-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5.085%).结论:首次研究了拉雅松和细叶云南松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合理开发利用广西的松针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彩超检查,之后每6个月至1年常规随访1次,比较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lan-Meier分析总体存活率和无再狭窄存活率。结果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比例高[29.2%(14/48)和3.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颈动脉夹闭时间[(22.6±5.9)和(13.7±4.6)min]和手术时间[(168.4±63.3)和(143.0±50.2)min]长,术中出血量多[(108.0±65.2)和(69.8±53.9)ml],住院时间短[(5.5±1.4)和(6.1±1.7)d],术中应用补片比例高[60.4%(21/48)和25.9%(29/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均无患者死亡,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脑卒中[2.1%(1/48)和1.2%(1/81)]和同侧颈动脉再狭窄[4.2%(2/48)和1.2%(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706;χ~2=1.141,P=0.285)。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χ~2=0.287,P=0.592)和无再狭窄生存率(χ~2=0.285,P=0.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术中选择性不使用转流管对中远期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继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的诊治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6例腹主动脉瘤开放及腔内修复术后继发肠瘘患者的资料。2例初次手术方式为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4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本次均以反复发热就诊,发热距初次手术中位时间11个月(1~27个月),2例伴有"预兆性消化道出血"。再次手术前确诊3例,其中2例放弃治疗。4例患者经充分准备后施行腋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物取出及肠修补,其中1例伴有主动脉膀胱瘘的患者同时行膀胱修补。 结果肠瘘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2例,空肠上中段4例。4例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48个月,1例人工血管旁路闭塞但无下肢严重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继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是腹主动脉瘤术后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经充分的抗炎准备后建立解剖外旁路并及时移除植入物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李梓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41-4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同时从饮食、运动、心理、服药等各方面给予护理指导,而对照组不实施系统的护理指导,6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指导可使患者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病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的下降,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微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RNA,在调节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是,miRNA在V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阐明。本文将主要从血脑屏障、突触可塑性、炎症和神经元自噬等方面对miRNA在VCI发病机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