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特发性室速(IVT)易被误诊为室上速伴束支阻滞,本文对经心内电生理及导管射频消蚀术证实的20例IlT患者的食道调搏(TEAP)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TEAP对I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六步诊断程序对此类心动过速进行诊断,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20例患者食道心电图呈室房分离11例,文氏传导2例,2:1传导1例,1:1传导6例,均经食道心电图诊断IVT。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100%。经食道调搏终止室速4例,其中1例经短暂房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经食道调搏诱发同形室速3例。结论:食道心房调搏是诊断IVT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原发于纵隔者实属罕见,笔者收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男,27岁。入院前2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时加重,无咳嗽、咳痰,无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无发音困难、饮水呛咳。患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影像检查:胸部SCT显示前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匀,其边缘及内部呈线条状强化,大血管、隆突及双主支气管受压向后移位(图1,2)。诊断意见:前纵隔占位,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术中所见: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并侵入右侧胸腔,呈菜花状,大小约为20cm×12cm×10cm,质硬,侵及胸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眼内光凝联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4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眼内视网膜手术、视网膜激光凝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联合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出院成功率87.5%(21/24),24眼术后随访5~38月,平均11.3月,随访成功率83.3%(20/24)。术后视力>0.05者占66.7%,随访视力>0.05者占70.8%。结论 对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38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4年,加重半年余而入院。既往史:患者10年前分娩时大出血,以后再未月经来潮,精神萎靡,倦怠,眉、腋、阴毛缺失,曾确诊为席汉氏综合征。行激素替代治疗,口服甲状腺素片每日15mg,强的松片每日5mg已有8年。体查:血压110/80mmHg,呼吸20次/分,心率64次/分,体温36.7℃,体重50kg。满月脸,面颊腓红,眉毛稀疏,五官正常,向心性肥胖,肩背平坦。腋毛、阴毛缺失。心界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楚,脊柱四肢无异常,腹软,墨菲氏征阳性。  相似文献   
15.
朱皓  孟强  朱元莉  姚贤松  肖骏 《骨科》2017,8(3):227-232
目的 探究不同时间点给予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须行THA的病人,随机分为术前48 h用药组(30例,术前48 h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术前24 h用药组(30例,术前24 h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和术后即刻用药组(30例,术后立即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三组病人术后均使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并记录术后4、12、24、48 h以及术后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PCIA使用量、PCIA按压次数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48 h用药组有2例病人退出,最终88例病人完成本研究.经混合效应模型检验,本组病人的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及PCIA剂量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组间均差异显著,且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术后4、12、24 h,术前48 h用药组的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及PCIA使用剂量显著低于术前24 h用药组,术前24 h用药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术后即刻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术后3、5 d,三组间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6,P=0.435).结论 THA病人术前48 h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具有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角膜知觉减退及其与眼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减退及其与眼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测量仪分别测定并比较38例(68眼)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3例(57眼)无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中央角膜知觉,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emer Ⅰ)及角膜荧光素染色.对角膜知觉与后三者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糖尿病组角膜知觉为(36.07±14.26)mm,对照组为(52.98±3.89)m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患者Schirmer Ⅰ试验平均值为(12.41±3.22)mm,BUT值平均为(8.82±2.70)s,角膜荧光素染色累积分平均值为(3.94±1.66)分.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与泪膜破裂时间(r=0.330,P=0.006)、角膜荧光素染色(r=-O.342,P=0.004)有相关关系,与泪液分泌量无相关关系(P=0.538).结论 糖尿病患者角膜知觉明显减退,而角膜知觉减退是影响角膜上皮病变、干眼症等眼表疾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猪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小型猪动物模型,存活12只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每组6只.G-CSF治疗组按照5 μg/kg·d-1连续7 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动物模型建成后及治疗后4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和201TI(铊)核素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运动不良节段数目以及心肌灌注损伤指数,并观察心肌凋亡和心肌纤维化情况.[结果] 术后4周左室造影显示两组LVEF均改善,分别为(48.9±9.7)%与(52.4±10.1)%,尽管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G-CSF治疗可以改善左室局部运动不良节段数(29.4±12.7 vs 20.8±10.3,P<0.05).SPECT检查结果发现, G-CSF治疗可以减少心肌灌注缺损面积[(26.9±11.8)% vs (13.2±10.1)%,P<0.05].而且,G-CSF治疗后心脏损伤区域局部心肌凋亡减少的数目比对照组多[(-3.7±1.8)% vs (-1.5±2.0)%],心肌纤维化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G-CSF治疗可以通过降低心肌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程度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猪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设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测量并计算QTcd和LVMI。比较两组间及治疗组内用药前后的参数变化,以及两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压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151±6/97±3)mmHgvs(136±7/85±7)mmHg,P〈0.01],降压显效者15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达96.0%。与正常对照组[QTcd(38±7)ms,LVMI(89±14)g/m^2]相比,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cd与LVMI均显著增加[用药前QTcd与LVMI分别为(58±18)ms,(132±12)g/m^2,P〈0.05;用药后分别为(44±16)ms,(109±13)g/m^2,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QTcd与LVMI显著降低,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QTcd在用药前后的改变与LVMI用药前后的改变呈显著性相关(r=0.5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的血压负荷,即使是1、2级的血压水平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电活动特性的重构。治疗高血压不单纯是降低血压,还要积极控制和逆转心脏重构。非洛地平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使其达标,还能进一步降低LVMI和QT间期的离散度,改善和逆转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19.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发病年龄却呈年轻化趋势,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也在逐渐提前,本研究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的分布和聚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 年1 月至2008 年9 月先后收治的49 例年轻AMI 患者(年龄<40 岁),分析其高危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结果 49 例年轻AMI 患者中,男性占98%(48 例),吸烟者占44.9%(22 例),合并高血压者占36.7 %(18 例),高胆固醇血症者占30.6 %(15 例),超重/肥胖者占30.6 %/20.4 %(15 /10 例),伴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占22.4 %(11 例),合并糖尿病者占2%(1 例).无明显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超重等)的低危患者仅3 例(6.1%),有1 项危险因素者20 例(40.8 %),2 项及以上者26 例(53.6%).心肌梗死发病前1 个月内曾有缺血症状者23 例(46.9 %),有明确诱因者17 例(34.7 %).除1 例为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外,其余均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 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依然是年轻AMI 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超重/肥胖更加突出,且危险因素呈聚集趋势.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超重/肥胖和高心理压力等危险因素日趋显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体力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平和情绪是年轻人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膈肌转移瘤是一类罕见的肿瘤,可以由附近肿瘤直接侵犯,也可以血行或淋巴转移而来[1],相关报道很少.笔者收集2002年3月~2010年1月我院确诊的3例膈肌转移瘤的病例,并分析其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膈肌转移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