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1 毫秒
4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损伤后的有效修复是减少损伤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临床上治疗单纯横断伤或微小缺损的神经损伤多采用显微外科对位缝合方式吻合神经断端,但临床修复效果难达到预期。基于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学说,研究者发现小间隙套接缝合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因此,研发一种用来桥接周围神经断端的周围神经套接管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为达到更好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修复效果,专家组研发并制作了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免疫毒性的周围神经套接管。该套接管的应用可以减少操作难度及手术时间,有效促进周围神经的选择性再生。然而关于可降解神经套接管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科研应用流程还缺乏统一的定论和共识,为了规范周围神经套接管的制备和临床试验流程,本共识专家组结合周围神经损伤特点并经过反复讨论,达成了此共识。本共识为临床医师研发和使用周围神经套接管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ST段回落良好组(回落率950%),B组为ST段回落不良组(回落率〈50%)。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A组172例(69.40%),B组76例(30.60%)。随访2年,B组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比例高于A组,B组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相对危险度(RR值)为42.48(P〈0.05)。结论急性STEMI急诊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程度与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和研究阿尔兹海默病(AD)转基因模型小鼠(APP/PS1)活体脑部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利用7.0 T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1、3、5、7、9和11月龄AD转基因小鼠模型及对照组活体脑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定量分析了脑组织顶叶皮层及海马区的横向弛豫时间(T2)、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随AD小鼠年龄变化情况。结果从9月龄开始AD转基因小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可见散点状低信号区,并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AD转基因小鼠顶叶皮层和海马区的T2磁豫时间在1~9月龄过程中有减小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顶叶皮层及海马区ADC值的计算结果表明,7~11月龄AD转基因小鼠的ADC值明显下降(P≤0.05);同样APP/PS1小鼠的FA值从5月龄就开始降低(P≤0.05),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11月龄。结论高场强MRI能够显示AD病变出现早期小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FA值的明显改变,揭示FA值对早期痴呆症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
3种量表在心内科病房肺血栓栓塞症诊断的临床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较公认的3种临床评估量表在心内科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人群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以各种主诉收入我院心内科病房,并在住院期间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明确诊断PTE的患者40例,对急性肺栓塞的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Wells量表、Geneva量表和修正的Geneva量表进行临床PTE的可能性评估。结果:Wells量表显示PTE中、高度可能性患者占77.5%,低度可能性者占22.5%;而修正的Geneva量表结果中、低可能性患者约各占50%,高度可能性者为0;Geneva量表结果介于中间。除量表中指标外,25%患者合并有心肺疾病,有晕厥者9例(22.5%),D-二聚体升高(70%)、心电图SⅠQⅢTⅢ(50%)、右束支传导阻滞(35%)等阳性率亦较高。结论:由于PTE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似性,对于以不明原因呼吸困难和/或胸痛收入心内科病房的患者,应警惕PTE可能。3种临床评估量表可以作为临床PTE的基本筛查方法,对有中、高度可能性的患者应进一步行CTPA或有创检查明确;对低度可能性者不能轻易排除PTE,建议进一步行相关化验检查,评估行CTPA或有创检查确诊PTE的必要性。对不具备CTPA等检查的基层医院,3种量表在PTE诊断中的临床预测价值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45.
无创测温是肿瘤热疗的技术难题,超声射频测温技术是一种临床应用前景较好的无创测温方法。本文根据4种超声射频参数对超声射频测温方法进行了综述。诸多特征参数均与温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测量方法中超声回波时移测温技术最为成熟,测温精度达到0.24℃。频移、能量、声衰减测温方法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定量测温尚存在一定困难。超声特征参数提取精度的提高将有效改善测温效果,多参数融合分析和凝固区定征识别也是超声无创测温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降低,以及AMI急性期基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均被视为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我们现将这两项指标联合起来评价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自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后即刻应用经冠状动脉多普勒导丝测量的CFR。基础血白细胞计数以患者发病24 h内化验取得,并满足白细胞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7.1)个月,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MACE与CFR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获得相关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分析,第一组:CFR<1.4;第二组:CFR≥1.4。结果第一组患者的基础血CK及CK-MB明显高于第二组患者,分别为(4 109±407)U/L vs.(2 685±562)U/L,P<0.05及(290.8±26.6)ng/ml vs.(255.7±65.6)ng/ml,P<0.05。第一组患者PCI术后即刻MBG3级占比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25.9%vs.38.9%,P<0.05)。随访期间第一组患者的MACE明显高于第二组(40.7%vs.27.8%,P<0.05),主要体现在总死亡率的增高上(13.0%vs.0,P<0.05)。结论对于基础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CFR<1.4是预示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患者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CRF≥1.4的患者。这一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微血管功能及炎症反应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特点的心肌疾患。其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常致漏诊、误诊。目前,本病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及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肥厚而得以诊断。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出现并初步应用于心脏检查,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术前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行PCI治疗并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91例患者(无复流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PCI治疗后前向血流正常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PCI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PCI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做多因素分析,以判断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平均回顾性随访(35.8±15.3)个月.结果 无复流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中无复流组患者吸烟指数≥300(OR=2.81,95%CO:1161~4.38,P=0.007)、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OR=3.39,95%CI:1.51~4.89,P=0.000)、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OR=2.39,95%CI:1.22~3.78,P=0.009)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复流现象提示患者预后差,严重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长期大量吸烟、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和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9.
50.
不久以前,揭示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仍被看作似乎是一件遥远的事。而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显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的DNA探针与连锁分析],已把几种该类疾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此外,更为精细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已使与某些该类疾病有关的染色体畸变(缺失、易位或重复)得到识别。另外,几种常染色体隐性的溶酶体贮积症的异常基因,现在已被克隆。本文将综述几种受到这些最新发现而促进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