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4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induction therapy,IT)期症状群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6月,便利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内科首次确诊为AML并接受IT的130例患者,运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在IT开始前1 d(T1)、IT结束当天(T2)、IT结束后第7天(T3)对其进行评估,运用因子分析确立症状群的组成。 结果 T1存在4个症状群,为心理症状群、营养症状群、神经症状群和疼痛-出汗症状群。T2存在3个症状群,为胃肠道症状群、疲乏症状群和治疗相关症状群。T3存在4个症状群,为心理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疲乏症状群和形象改变症状群。其中心理症状群在T1和T3存在,疲乏症状群和胃肠道症状群在T2和T3持续存在。结论 AML患者在IT期经历的症状群呈动态变化。IT前的心理症状群、IT中的胃肠道症状群、IT结束后的疲乏症状群可作为优先干预的症状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孕妇葡萄糖耐量试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C- 肽释放曲线特点,探讨其对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6 月在西京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 420 例,平均年龄 30.6±4.5 岁,根据 OGTT 测定结果将妊娠妇女分为妊娠糖尿病 (GDM) 组 55 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365例。分析各组OGTT、胰岛素和C-肽释放曲线特点,比较各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分泌功能情况。结果 ① GDM 组空腹、1h 和 2h 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 (t=5.599, 19.253, 5.486, 均 P<0.05),3h 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3,P>0.05); GDM 组和对照组空腹胰岛素、C 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8,2.12,均 P>0.05),1h,2h 和 3h 胰岛素和 C 肽水平高于对照组(t=2.662~6.909,均 P<0.05)。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GDM 组高于对照组(t=2.2,P<0.05);胰岛分泌功能(HOMA-β)GDM 组低于对照组(t=2.235, P<0.05)。②约 17.8% 的孕妇糖耐量曲线、胰岛素释放曲线及 C 肽释放曲线呈“N 字型”,3h 血糖、胰岛素及 C 肽未恢复至正常水平。③GDM孕妇胰岛素、C肽释放出现峰值延迟。结论 OGTT正常孕妇中有部分存在N字形双峰,胰岛素和C肽峰值后移,表明存在胰岛功能受损;GDM 孕妇较正常孕妇胰岛素抵抗更严重,同时有胰岛 β 细胞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基因一种新的变异方式.方法:从HB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中提取HBVDNA,扩增X基因序列,克隆入pMD19 T载体,选择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与已知HBV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患者体内HBV基因变异位点以及变异形式.结果:从21例患者中共挑选74个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提示54个克隆X基因下游大段缺失突变,长度达234 nt,位于1601-1834 nt处,另有1个克隆发生245 nt缺失突变.发生缺失变异的病毒株同时存在G/A1515C、G1518C和A1585T替换突变,这两种突变具有联动特征.缺失突变株HBx仅编码76 aa其第44和45位编码为LL,具有特异性.结论:观察到一种X蛋白变异方式,这种大段缺失突变导致X蛋白下游编码序列丢失,其为X因子还是X蛋白以及这种变异是否为常态形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utation patterns in core promoter(CP)region of hepatitis B virus(HBV).Methods HBV DNA was extracted from ser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The CP sequence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nd cloned into pMD19 T vector.The positive clones were then sequenced.Th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known HBV genome in GenBank to identify the mutation sites and patter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Results There were 74 clones from 21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which were sequenced.The sequence comparison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234-nucleotide deletion in CP region of HBV genome in 54 clones and a 245-nucleotide deletion in one clone.These deletion regions included CP,HBeAg initiation codon and direct repeat sequence(DR)Ⅰ regions,which named CP deletion(CPD).A1585T replacement mutation was also found in HBV strain with CPD,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linkage between these two mutations.Conclusions A novel mechanism of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is observed,which includes deletions of CP and HBeAg initiation codon.Meanwhile,a simple and useful PCR method is developed to detect CPD.  相似文献   
15.
阴道毛滴虫致男性不育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男性泌尿生殖系阴道毛滴虫(Tv)感染情况与不育的关系,及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涂片、瑞-姬(W—G)染色和培养用光学双目显微镜观察了1986例精液内Tv及精子的活率、活力等指标;采用肝-胨-糖培养方法,对Tv体外培养后,除去虫体,留取培养液,稀释成3个不同浓度,将10例正常生育男性的优化精子分为等体积的(A、B、C、D)4组:A组加入未培养Tv的原培养液,B、C、D组依次加入(1.2×10^8/L、6×10^8/L、1.2×10^9/L)梯度培养液,分别于37%水浴箱中孵育0.5、1、2、4h观察精子运动参数。结果Tv检出率为38%,Tv感染者精子运动参数明显低于正常生育者(P〈0.01)。Tv培养液浓度在6×10^8/L以上时,精子的活率和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Tv对精子运动能力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及代谢产物是其主要的损害抑制因素,是造成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湖南省监狱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及其控制效果,为监狱结核病患者发现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湖南省所有监狱的所有在押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2006年1月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和监狱肺结核患者定点医院,采取对新入监人员普查、在监人员因症就诊和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各监狱多途径发现患者,根据调查结果将发现的肺结核患者集中到定点监狱医院,实行“多列队、面对面、人盯人”服药治疗管理模式的处理和管理。结果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湖南省监狱在押人员肺结核现况调查中共发现监狱肺结核患者2105例,其中涂阳患者237例(11.26%);发现的肺结核患者主要来自因症就诊1808例(85.89%)。2006-2009年涂阳患者检出率逐年增高,由9.06%(57/629)增加至12.90%(53/411)。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为97.05%(230/237),涂阴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为84.74%(1583/1868)。结论 湖南省通过在监狱系统建立多部门合作、定点医院与监区相结合的患者管理模式,监狱肺结核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该模式是监狱结核病防治的可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志平  邢伟  陈杰 《放射学实践》2021,36(8):1064-1068
【摘要】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细胞膜上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跨膜转运蛋白族,在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MRI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是基于AQPs基础上的一种无创的功能性成像技术,通过超高b值DWI获得表观扩散系(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来反映细胞膜上AQPs的表达及功能,为MR分子成像开辟了新的路径。笔者对水通道蛋白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同时对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的原理、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AQPS分子成像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PDCA循环在门诊分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5年6~12月对分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项目分为环境、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安全管理指标,采用PDCA循环法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结果:将PDCA模式运用于门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6个月后,分诊护理质量总表得分提升了8.65分,服务质量提升了2.69分,环境提升了2.39分,工作质量提升了2.95分,患者满意度>90分。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门诊分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腰椎组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椎管狭窄症(LSS)、腰椎滑脱(LS)、腰椎退变性侧(后)凸(LDS)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诊断、是否翻修手术、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脑脊液漏的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按1:3配比选择对照组,观察脑脊液漏组术后引流特点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共纳入因退变性腰椎疾患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1425例,其中男675例,女750例,年龄16~80岁,平均54.6±13.1岁.LDH 378例,LSS 647例,LS 304例,LDS 96例;初次手术1351例,翻修手术74例;1节段减压635例,2节段减压491例,3节段减压204例,4节段及以上减压95例.术后57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0%,其中LDH 7例,发生率为1.9%;LSS 30例,发生率为4.6%;LS 13例,发生率为4.3%;LDS 7例,发生率为7.3%.4种疾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翻修手术发生脑脊液漏9例,发生率为12.2%;初次手术发生脑脊漏48例,发生率为3.6%,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压节段数4节段及以上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3.7%,高于1节段(1.9%)、2节段(3.7%)和3节段(6.9%)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翻修手术和减压节段数≥4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漏患者采用预防感染、体位调节、引流管留置平均5.6d,卧床休息6~7d,无一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或感染,无一例形成脑脊液囊肿或瘘管,但引流量较对照组大.结论:翻修手术与减压节段数≥4是退变性腰椎疾患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脑脊液漏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5~6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改良脱钙液制作脱钙骨石蜡切片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常规的脱钙骨切片制作方法在脱钙、组织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比较用改良后方法制作的脱钙骨组织切片与常规制作的脱钙骨组织切片质量的差异.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4-12/2007-12在广东医学院组织和胚胎学教研室及药理教研室完成.SPF级雌性SD大鼠10只,鼠龄6个月.②实验方法:取大鼠左右股骨和胫骨标本各20个,分为两组,左股骨和右胫骨为实验组,右股骨和左胫骨为对照组.实验组经过常规同定,而后应用改良脱钙液(甲酸10 mL、浓盐酸(相对密度1.19)8 mL、氯化铝3 g、体积分数为0.4的甲醛20mL、冰乙酸3mL,加生理盐水至总体积200mL)脱钙、脱水、氯仿透明、包埋时间延长、染色、封固和切片;对照组进行常规固定、脱钙、脱水、透明、包埋、染色、封固和切片.③实验评估:比较两组切片的质量和效果.结果:①实验组大鼠的脱钙骨切片与对照组比较,标本脱钙时间缩短,脱水时间变化不大,而透明效果明显改善.②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组织切片标本薄均匀、平坦完整,脱蜡完整均匀.染色成功的切片,骨与骨周围的组织形态保持完整.结论:改良的脱钙大鼠股骨和胫骨石蜡切片制作方法能使标本脱钙更彻底、结构更清晰、组织完整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