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祛湿化瘀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中药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SPF级,随机取5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以高脂饲料(普通饲料+2%胆固醇+10%猪油)饲养12周诱导脂肪肝。期间在第7周起,按随机号分模型组(11只)、祛湿化瘀方组(10只)及对照药物甘乐组(10只),分别予以相应药物或蒸馏水灌胃6周。取材后观察肝组织病理(HE染色和油红染色)、电镜超微结构;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血清ALT和AST活性、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变化。结果:模型组肝体肥大,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脂肪变性,电镜可见肝细胞内存在大量脂滴,肝组织中TG含量达正常组5.2倍、FFA含量显著升高,但血脂含量和ALT、AST活性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显著变化。祛湿化瘀方组可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显著降低肝组织TG和FFA含量(其均值分别为模型组的54.5%和72.5%),并显著优于对照药物甘乐组。结论:祛湿化瘀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理想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谢红东  周滔  刘成海 《肝脏》2007,12(3):205-207
在我国大多数慢性肝病与病毒性感染有关,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存在总体疗效偏低、用药时间长、临床费用高及病毒变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于2008年9月17—21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承办,泰安市中医院协办,并得到上海现代中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和睦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药物干预前后的肝组织病理动态变化情况,探讨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扶正化瘀胶囊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93例(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前后2次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并依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和未减轻(或继续加重)的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减轻组36例,未减轻组57例),分析该两组肝组织炎症、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相应的血常规变化规律。结果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肝组织炎症程度的显著减轻。药物干预后,纤维化减轻组的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明显下降(t=3.34与t=3.17,P值均〈0.01),并显著低于未减轻组;但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纤维化减轻组伴有血清白蛋白升高(t=3.24,P〈0.01)及γ-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的下降,而未减轻组无类似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肝纤维化减轻与否的判断和药物疗效评价,而血清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含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诊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断为DILI的113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113例DILI患者,男35例,女7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50~69岁,有基础疾病患者84例(74.34%);主要临床分型是肝细胞损伤型占70.80%;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乏力占73.45%,其次是纳差、皮肤巩膜黄染、恶心、肝区疼痛、呕吐等;导致DILI的药物西药73例(64.60%),中草药和中成药36例(31.86%),保健品或减肥药4例(3.54%),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61例(58.41%)。不同分型之间的年龄、性别、饮酒史、过敏史、RUCA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分型之间有无基础疾病史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LI以女性、中老年、有基础疾病及多种药物联用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应提高患者对于DILI的认识及关注,避免多药联合及随意滥用药物和保健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有效治疗肝纤维化对于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慢性肝病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肝炎抗纤维化必要性、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发展与现状以及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回顾与评述,旨在为推进我国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治疗药物,两者均有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其治疗无生化应答,亟需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贝特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及中医药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安全性及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伴有或不伴有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0月-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就诊的HBLC患者57例,其中无腹水30例(HBLC-WOA),有腹水但无SBP 27例(HBLCWA),并纳入28例健康志愿者(HC),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比较两组肝硬化患者间肠道菌群的分布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各物种相对丰度差异的比较采用多重假设检验,采用Benjamini和Hochberg错误发现率(fdr)进行调整,Pfdr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不同条件下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相似性分析(ANOSIM)和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Adonis)。结果伴随腹水的出现,HBLC患者粪便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P=0. 042)。PCo A结果显示,HBLC-WOA组、HBLC-WA组与H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LC-WOA vs HC,ANOSIM:R=0. 159,P=0. 001,Adonis:R2=0. 067,P=0. 001; HBLC-WA vs HC,ANOSIM:R=0. 323,P=0. 001,Adonis:R2=0. 107,P=0. 001)。在属水平上,与HC组比较,HBLC-WA组罕见小球菌属和假丁弧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 01、0. 001),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P值分别为0. 05、0. 001、0. 01)。大肠埃希菌属和韦荣球菌属均与CTP评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呈正相关,与血清Alb水平均呈负相关(P值均0. 05)。假丁弧菌属、norank_f_毛螺菌科、unclassified_f_毛螺菌科、布劳特氏菌属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CTP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呈负相关(P值均0. 05)。KEGG通路分析显示,伴随腹水的出现,与转录相关蛋白、α-亚油酸代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菌侵袭上皮细胞和胆汁分泌通路相关的菌群丰度逐渐上升(Pfdr值均0. 05),而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通路相关的菌群丰度逐渐下降(Pfdr0. 05)。且细菌侵袭上皮细胞通路与大肠埃希菌属的丰度呈正相关(P 0. 001),肠杆菌属丰度与胆汁分泌通路呈正相关(P 0. 001)。结论 HBLC-WA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以硬壁菌门的罕见小球菌属和假丁弧菌属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的肠杆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属丰度增加为特征,肠杆菌可能参与胆汁分泌通路,大肠埃希菌可能参与上皮细胞的细菌侵袭通路,提示对于无SBP的HBLC-WA患者,调节肠道菌群的同时,可能也要考虑SBP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消胀贴膏外敷对实验性肝硬化腹水的药效作用,探讨其影响腹腔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药效评价实验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消胀贴膏低、中、高剂量组共5组,机制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消胀贴膏中剂量组共2组,均设正常对照组。消胀贴膏组脐部外敷消胀贴膏,安慰剂对照组脐部外敷空白贴膏,每日1贴,共7d,模型对照组不敷贴任何药物。称量或测量模型动物的腹水量、腹围、体重,HE与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化,生化检测血清ALT活性和Alb、TBil与一氧化氮(NO)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通过测定小鼠腹腔积液及肝组织中渗漏伊文氏蓝(EB)含量的方法检测动物腹腔血管通透性。结果敷药前,各组模型动物的腹围、体重等基线资料一致。给药结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的体重、腹围、腹水、腹水体重比等明显增加,腹腔积液及肝组织中渗漏EB含量明显增多,血清NO浓度及肝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安慰剂对照组的腹水量、腹围与体重等无明显改变。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消胀贴膏中、高剂量组的腹水量、腹水体重比值明显下降,高剂量组的腹围、体重也明显下降;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腹围、体重明显下降。各剂量消胀贴膏对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均无明显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剂量消胀贴膏组小鼠腹腔积液中渗漏EB含量降低,血清NO浓度及肝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消胀贴膏明显减少肝硬化腹水模型动物的腹水量,中剂量(0.25 cm2消胀贴膏,652.9 mg生药/kg小鼠)开始发挥药效,其部分机制在于下调肝硬化腹水模型动物的肝组织VEGF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从而抑制其异常增强的腹腔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20.
周爱民  邢枫  刘成海 《肝脏》2012,17(3):221-222
患者,女,57岁.因"腹胀伴双下肢浮肿1月余"于2007年11月10日就诊我科.患者2001年始出现胃部不适,腹部平片无异常,未予处理.2年后患者间歇性胃部不适加重,服用"丽珠得乐"略有缓解,胃镜检查无特殊,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测示:HBsAg(+),HBeAg(+),抗-HBc(+).B超提示:肝硬化、脾肿大.肝功能报告不详.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予"参芪肝康胶囊"、中草药治疗,未予抗病毒.至2007年11月,由于脾脏进行性增大,出现腹腔积液、乏力等,到本院门诊就诊.患者面目色黄,如烟熏,眼眶发黑,腰酸乏力,尿黄,双下肢浮肿,寐差.患者否认饮酒史,否认其他重大疾病史.否认家族相关疾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