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研究对先秦时期的非医学文献如十三经、诸子百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味的含义运用发生认识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先秦时期味的两个涵义"滋味"的产生应早于"五行属性"之味的产生,并简述了对于当时人们对于味及五味在保健医疗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清明时节游春,又称“踏青”、“踏春”、“探春”、“寻春”,现代人干脆就叫它“春游”。这是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的习惯,《诗经·郑风》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话,是再好不过的说明。汉代蔡邕的《游春》曲、晋代谢万的《春游赋》、唐代孟郊的储春》,则进一步从文字上确立了它的概念。民间三月三的“上巳节”、“春禊”活动,更赋予了游春与养生相关的内容,如采花、踏草、沐浴、游戏、宴乐等,都是符合时令的养阳活动。  相似文献   
13.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10,31(4):I0001-I0001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文人吴惟信的这两句诗,是描写人们清明时节游春盛况的.游春,又称"踏青"、"踏春"、"探春"、"寻春",现代人干脆就叫它"春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查阅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佐证提出的论点。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观。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趣味在审美,止于大化与自然的包括精神的、躯体的健全生命。  相似文献   
15.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有关眩晕病病名,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有“疾亡旋”记录,先秦时期文献只简单记述了眩晕的证候,两汉时期对眩晕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目眩、目瞑等不同称谓。晋至隋唐时期多沿用“头眩”之病名,汉唐至宋,“眩晕”病名未正式见于典籍,至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眩晕证治”章节,“眩晕”病名始正式见于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6.
方证是现在研究热点,文章试着从先秦两汉时期古书记载的"方"、"证"字入手,通过训诂考证来探讨当时人们对"方"与"证"的认识。通过研究发现":方"在古代社会中,涵义丰富,使用频繁,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最初涵义并不是单指方剂,治疗方法或手段";证"是"证""证"的简体字,在当时医学领域中主要是"证据、验证"之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理论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致情志病证日渐增多.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源流,对于防治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证,具有重要意义.先秦诸子从修身养性出发,对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但它所蕴涵的"心身合一"思想成为中医学情志理论发生、发展的文化与思想根源,对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的奠基之作-<内经>,在秉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马月香  高慧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174-117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沈明泓 《中国性科学》2008,17(4):39-40,44
朴素的"阴阳"二元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是对立的统一.先秦时期人们对性的认识也深受"阴阳"二元学说的影响.为此本文从(1)男女交合是符合阴阳天道的"至理";(2)男女交合能促进阴阳互根互用;(3)男女交合要注重阴阳的消长平衡三个方面,阐述了"阴阳"二元学说对先秦人们性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工于文者未必精于医 ,精于医者必未工于文 ,文医兼通者鲜矣 !此乃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大碍 ,故很少有学者敢问鼎于古医籍语言的系统整理研究。读罢张显成教授的《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巴蜀书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 ,甚为高兴 ,此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见到的整理研究古医籍文献语言的难得的佳作。作者锐意革新 ,一方面以其深厚的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功底 ,和良好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修养 ,一方面以其谙于医理药理和精于简牍帛书的有利条件 ,选取了这样一个横跨中医药学、语言学和简帛学 ,且难度极大而又颇具学术意义的课题 ,使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