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口述史(Oral History),亦称口碑史学、口碑史料学、口头史学等。在中国,作为一种方法,古已有之,最早可上溯至先秦诸侯国的采风。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肇始于1950年代。回顾中国口述史学的研究历程,认清中国口述史学的研究现状,展望中国口述史学的未来,不仅对于口述史学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应对“史学危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中医养生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益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文献保存在卷帙浩繁的中医古籍之中,除各种医学著作中有大量的养生内容外,中医养生专书就达二百余种之多。中医养生学术的兴起和发展,还与先秦养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现存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可以见到众多的养生方面论述。如《诗经》中即有调理日常生活的描述。《周礼》中即有饮食养生方面的记载。《周易》所阐发的阴  相似文献   
83.
~~《五十二病方》医疗器物与技术之研究@杨金生!100700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李经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7-129 2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北京:中华书局,1994,753,1123 3 班固.汉书·律历志卷21上(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967 4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见:尚志钧陶弘景序·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 5 丹波康赖医心方卷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 6,7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128,255 8 脱…  相似文献   
84.
战国末年以降中国医学有重大的发展。其生理观特别集中于“脉”、“内脏”与身体各种结构的认识。过程中虽因观点不同而有文本与内容上的差异,但也因此使得医学内涵得以快速增加,呈现多面向的特色。这些各自发展的生理观点因深入探索也助长了彼此间的关连性,中医整体性的身体观逐渐成形。同时原先“由外而内”的身体探索意识也随着各种生理知识的逐渐繁复多样而有朝向资料群组化、系统化与便利操作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具备了“司外揣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5.
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不能等同于先秦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但是,从先秦法家到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变易之中自有其不变的思想内核。根据早期的学术文献,先秦法家是围绕着“治”的总体需要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流派与实践形态。为了实现“治”的目标,先秦法家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先秦法家提倡的“尚法”、“一断于法”、“以法治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因为,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同样是在“治”的总体需要下逐渐形成的理论与实践;与先秦法家一样,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同样是为了实现“治”的目标而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旨在依靠法律实现国家的治理,它不同于西方的“法的统治”。  相似文献   
86.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 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 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7.
《黄帝内经》构建了一个以"四时五藏阴阳"(《素问·经脉别论》)为核心的生命巨系统。在此框架中,"五脏应时"是藏象实质内涵的一个基本理论认识,也贯穿于《黄帝内经》诊断治疗观中。溯本求源,"应时"思想与道家渊源甚深,该词不仅首见于《庄子外篇·天运》,而且就道家核心思想"无为"而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其外在表现正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内涵包括应时而为、为而后舍、为之于未兆、为而复归,"应时"思想皆贯穿于其中。不仅如此,庄子的"一龙一蛇,与时俱化"是其重要理念;"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其养生要旨;而礼义法度也必须"应时而变"。先秦时代的《鹖冠子》对"应时"思想的阐发也别树一帜。其对"圣人""至人""贤人"的判准皆以"应时"为据。故先秦道家对《黄帝内经》"应时"思想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自古以来,生育就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存在着大量涉及生育的医方文献,其内容包括了对生育相关疾病的认识与描述,治疗所用的方药与剂型,以及服用方法与所起到的功效等众多方面。现通过对简帛医书中所涉及的生育医方进行文献梳理,总结早期医家对生育疾病的分类与认识,分析简帛医书中生育医方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当代价值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9.
中医情志医学起源于先秦至东汉,与古代哲学中的情志理论密切相关。本文从"心""性""情""志"4个方面对先秦至东汉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入分析情志、心理产生的过程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认为"心"有识别和思维的功能,主要用于感受、认知外在的事物,可以进行思考、考虑;"性"即一个人的本性和个性,既具备先天的本性,又具备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个性;"情"则为情绪、情感体验,是在"心"的识别和认知外在事物之后刺激内在的"性"而产生的对外在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有着喜恶爱憎的分别;"志"属于一个人的志向、行动的趋向,属于在"心""性""情"等活动之后进一步激发出来的行为趋向。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当"心""性""情"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欲望追求时,没有受到有效控制,任由其落实到个人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了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趋向,而由于不良的行为又会继续动摇本性,使得心思不良、心境恶化、情绪欲望等则更加无法自制,可引起和加重情志病。  相似文献   
90.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重义轻利”并非是其思想内核,而“重义尚利”则是其思想实质。先秦儒家义利观对义的推崇,理论上是一种“义以为上”的道德理想,实践中是一种“见利思义”的道德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利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而是强调利的获取要有义、有道、有德、有法。在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启示下,建构新时代义利整体发展观,应该建构义与利统一的价值观、义与利协调的利益观、义与利协同的道德观,以此达成物质追求和精神安顿的双重超越,真正实现人的幸福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