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方证相应”理论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证相应"与"病证结合"皆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病、证、方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三者的有效结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相应"强调了方药与病证之间的高度的对应性,"病证结合"强调了通过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体现病变整体的纵横联系性。"方证相应"理论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医"病-证"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并为通过"方"来探索已知疾病中医"证"的病机研究提供了科学假说的可能,有助于阐明临床上不同方剂针对相同疾病的不同作用机理,阐明现代医学疾病的主要中医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所见"肾"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肾"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3.
"土燥水竭证"是对《伤寒论》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该证该法的研究更是倍受重视。作者通过对"截断疗法"及"土燥水竭证"源流考证,深入探求"土燥水竭证"中应用"截断疗法"的机理,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突破性地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首倡"阴火论"。本文对其有关"阴火论"的涵义、证候特点、主要病因病机及治疗思想做了简要论述,强调脾胃气虚、气机郁结是"阴火"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临床重视脉证合参,其遣方用药,精湛高深,后世医家,无不称奇。小柴胡汤是张仲景所立诸方之一,现临床应用广泛,既可用于外感热病、内科杂病,又可用于外科、儿科、妇科等的治疗。然关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究其根源,关键在于《伤寒论》原文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一证"的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6.
齐向华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归纳创新出"脉证方相应"的规律。通过诊察脉象,提取脉象要素,总结脉象特征,得出实实在在的客观证据,依照这些实实在在的"脉象证据"所示进行层层推理,运用系统辨证方法,最后推导出疾病整个过程和主要病因、病机、证候,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或"方因证立"。  相似文献   

7.
"香药"是回族医学的用药特色之一,在回族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香药"的含义、渊源、与"四性体质学说"以及本草学的关系及现代研究等五方面的论述,阐明"香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研发回族特色药物及保健品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医学文献进行认真研读,探讨"轻可去实"理论的渊源、涵义、后世论述及临床价值。这些理论具备了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包涵着浓厚的中医理论内涵,体现着典型的中医思维特点。对中医学定量辨证理论研究和运用、对于临证选方用药和剂量把握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积极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至今仍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为求明确经旨之深义,而从其理论依据,所内蕴的涵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10.
"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证"分别在八纲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及以方测证思想下产生,为中医特有术语,此三者间学术争论颇多[1-2]。目前,中医理论教学中多认为伤寒六经病中之"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多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方用小柴胡汤,由此推论少阳病证即是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即用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究在中医发展历程中中风方剂蕴含的症药规律,深度挖掘历史时间线上中风的症状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对中医古籍中中风症药关系的认识.方法 以中医古籍中中风方剂的症药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方法,通过筛选中风相关方剂,对症状和中药进行提取,形成标准化数据,自编R语言程序实现症状、中药的形态相似距离(MS...  相似文献   

12.
陈绍宏教授善用成方、古方,在治疗咯血有其独到的学术思想,认为咯血可分肝火犯肺、阴虚肺燥两型,执简驭繁,指导急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陈绍宏教授善用成方、古方,在治疗咯血有其独到的学术思想,认为咯血可分肝火犯肺、阴虚肺燥两型,执简驭繁,指导急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43首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统计古今22种文献中43首桂枝汤加味方的基础上,对加味方的加味药物与证候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味药物涉及范围广泛,但以补益、解表、清热、温里药居多;加味方的适应证主要集中于外感发热、肌肉痉挛、肢体疼痛、腹痛、精微不固、气上冲等6大类病证的配伍加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幼科发挥》为明代儿科名家万全所著。万氏深谙医理,发皇古义,临证多尊古哲先贤之遗意。通过阐释《幼科发挥》之肺脏主病、兼证、肺所生病等肺论,管窥万氏诊治幼科特点。其诊病色脉互参,处方遣药不拘一格,轻巧灵活,从其少、小之道,随心应手,效如桴鼓。"肺脏主病"篇既阐其医理、出俱方药,又寓德其中,内容丰富,展现了名家学识风范,侪辈当敬之效之习之。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汉方医学著作《救急选方》收录了当时及历代众多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中国古代医籍中的急救措施及验方,总结了采用针法、灸法等治疗诸多急发病证的治法,辨证清晰,内容全面。通过对《救急选方》中有关针灸急救术文献进行整理,从辨明病证,辨证施治;重视灸疗,运用广泛;补泻施针,多用放血;针灸相合,针药并用;就地取材,简便廉验五方面总结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价值,探析其学术成就,为针灸在急救中的应用提供例证和文献参考,拓宽当代针灸临床治疗思路,丰富针灸急救术的文献研究内容,为古代中国医学急救方法与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古代医案中诊治消渴的辨证思维、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使用中医病历采集系统录入35则消渴医案的相关资料信息, 对病案中关键证素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与转化, 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辨证论治规律。[结果] 症状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多饮、多食易饥、多尿、消瘦等, 中医常见证型为肺胃热盛、肾阴亏虚、肝肾阴虚等, 常见治法为清肺和胃、清胃养阴、滋补肝肾等, 常用药物为:知母、麦门冬、甘草等, 复杂网络分析图显示知母、熟地黄、生地、甘草、麦门冬为核心处方, 其中最核心药物为知母。聚类分析显示用药的组合可分成4类, 分别为:清热养阴、滋补肝肾、收敛固涩、泻下攻积。[结论]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较好地总结诊治消渴症、证、法、药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肝胆脾胃湿热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渊源进行探讨,旨在了解历代医家对此的经验精华,发遑古义,推陈致新。  相似文献   

20.
关联规则在名医临证经验分析挖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临床收集的628例名医病案为对象,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名医经验中理-法-方-药之间的多重关联关系。方法FP-tree算法。结果症状-方药、症状-证型、药物-证型之间存在许多关联关系。3种关联规则挖掘结果中,补益、理气、调气等功效类药物出现频次较高,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中虚气滞、脾胃湿热等证型出现频次较高。结论基于FP-tree的算法从易理解性方面获得的规则,为脾胃病的名医经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领域的研究依然需要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学方面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